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双节”令人期待。根据安排,10月1日至10月8日放假,共8天。


9月28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表示,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公众出行需求旺盛,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日均增长约3.2%。假期首末两端出现高峰,自驾出行将占出行总量的八成左右。


预计上海、成都、北京、广州、西安、杭州、南京、重庆等城市旅游热度有望突破去年高位。出境游方面,预计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的旅游人数将会大幅度增加。


小长假期间,旅游、探亲等多股客流交织,出行风险显著上升。无论是自驾游,还是境内游、出境游,配置合适的保险,可以为出行添一份安心。


买航延险要避开哪些“陷阱”?保障范围、起赔门槛需注意


对于不少有飞行需求的旅客,航延险已成“标配”。所谓的航延险,是指投保人根据航班延误保险合同规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当合同约定的航班延误情况发生时,保险公司依约给付保险金的商业保险。


投保航延险要留意哪些“陷阱”?首先,看准保障范围很重要。航延险分为国内航延险和国外航延险,其中,国内航延险一般仅限中国(不含港澳台)境内民航定期航班,国际航延险则仅限国际民航定期航班,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航空公司会被航延险排除在外,消费者在投保时也应仔细关注。


其次,要注意起赔门槛。目前,多数航延险产品需航班延误2-4个小时才触发赔付,消费者可对比赔付情况进行选择,在保费相差不大,赔付金额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触发赔付的门槛越低越“划算”。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也有航延险延误30分钟就可以赔付,只是赔付金额不高。比如,某款国内航延险只需25元,延误30分钟—60分钟,即可赔付6元。


此外,航延险的投保时间、投保人限制及航班数量也需要关注,航延险最早可选投保成功后的次日零时生效,当日航班无法承保。同时,航延险一般仅可为自己投保,不可为别人投保,且仅保障保单生效当日起飞的航班,一般限制在3次航班。


值得一提的是,航延险一般不含航班取消、备降等保障,且若航班有经停且在经停地发生起飞延误的,航延险一般也不赔付。


同时,航班若已延误,消费者此时已无法购买航延险,但还可购买航班取消险,保费一般为几十元,航班在计划起飞时间之后取消的,一般赔付数百元。


自驾可投保自驾游保险 购买旅行险可关注针对性责任


这个国庆、中秋小长假,自驾仍是公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官方预计,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自驾出行将达18.7亿人次,占出行总量的八成左右。高峰时段,预计高速公路车流量将达70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流量达1400万辆。


此时,自驾游保险就派上了用场。与车险主要保障开车时发生的意外事故,车辆停放时发生的车辆损失不同,自驾游保险是专门针对车主自驾出行场景,主要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一种旅游意外险。


以某款自驾游保险为例,其涵盖意外伤害身故/伤残、高原反应意外伤害身故/伤残、急性病医疗、急性病身故或全残及旅行意外和疾病住院和门急诊等多种责任,保障6-12天价格仅需20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驾游保险的大部分基础责任与旅行险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自驾游保险还保障特定风险,比如上述提及的自驾游保险产品就包含了自驾游意外身故/伤残责任。


从旅行险的类别来看,一般分为境内旅行险和境外旅行险,境外旅行险又按不同的目的地进行分类。


投保旅行险有哪些注意事项?首先,如购买境外旅行险,需确认目的地是否在保障范围之内,比如,有的境外旅行险就不承保俄罗斯、哥伦比亚、尼泊尔、印度等目的地。同时,消费者必须于出行前投保,境外旅行险一般不承保在投保时已开始旅程或已置身于旅行目的地的任何被保险人。


此外,消费者可关注旅行险的保障责任。比如,有的境外旅行险中含有行李物品与旅行票证损失责任,且保额为3万元,但仔细看条款会发现,随身物品中的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数码产品每件物品限额仅为1000元。


更为关键的是,一些旅行险并不承保如潜水、滑雪、滑冰、滑翔伞等高风险活动,消费者如出行时有这类需求,需关注旅行险的保障责任中是否包含拓展了户外运动或者高风险活动责任,以及责任的具体条款如何规定。


比如,有的旅行险拓展了户外运动责任,但针对潜水责任,要求参与潜水的被保险人需要具备CMAS国际潜水合格证、潜水教练专业协会(PADI)资质证书或其他类似资质认证证书或在合格教练陪伴下潜水,最大潜水深度以30米为限,且个人不得独自潜水,否则视为高危活动,不在承保范围内。


若消费者前往西藏、青海等高原地区,最好选择含高原病等保障责任的旅行险,比如有的境内旅行险会直接在意外身故伤残责任中标注“高原病”,保障更有针对性。


如消费者前往的一些比较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可选择救援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承保的旅行险,比如有保险公司可以较快启动救援,在高山、雪地、水域等场景下,可提供“海陆空”急难救援服务,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安全。


总之,国庆、中秋超长“黄金周”客流将创历史新高,出行风险也随之叠加。出发前花几分钟挑对、看清、买足保险,就能为整个假期系上“安全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