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车门把手,这一曾象征未来感与低风阻的流行设计,在碰撞起火、电池热失控的真实险境中,却可能成为阻碍逃生的“隐形杀手”。
面对消费者对“安全感”的迫切诉求,由国家主导的安全纠偏已然启动。9月24日,工信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拟于2027年实施。意见稿提到,车辆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车辆发生事故后,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即在车辆发生事故后,应可从外部打开车门开启救援。业界为此普遍预测,隐藏式门把手或将退出市场。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确实对‘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提出了限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若标准最终通过并实施,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可能被禁止使用,而半隐藏式或带有机械冗余设计的门把手仍可能符合要求。
他认为,标准的出台将统一行业安全规范,减少因车门把手设计差异导致的安全隐患,推动行业向更注重安全和可靠性的方向发展。
发生事故应能通过车门外把手机械开门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规定了汽车车门把手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其中提到,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mm×20mm×25mm。
“强制要求车门把手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确保在车辆碰撞、断电等紧急情况下,车门仍能手动开启,降低救援难度,保障乘员逃生安全。”章弘表示,根据征求意见稿,车门外把手要具备足够的手部操作空间,这意味着全隐藏式设计(即完全嵌入车身、无明显操作空间的门把手)将不符合标准要求。若标准最终通过并实施,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可能被禁止使用,而半隐藏式或带有机械冗余设计的门把手仍可能符合要求。
对于车门内把手,意见稿提到,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释放门锁并开启车门。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
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成立了汽车门把手标准起草组,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标准法规,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前提下,结合我国车门把手的应用现状,提出符合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的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起草组还建议设置过渡期,标准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
隐藏式车门把手屡受争议
按压弹出式、电控弹出式等隐藏式车门把手如今被广泛应用,这样的设计可减少风阻系数,从而降低燃油车油耗,增加电动汽车续航,并提升整体观感、未来感和科技感,得到不少用户青睐。
但相关问题和安全隐患也被暴露出来。因隐蔽无标志不少人反映不好找、不习惯;一些碰撞、起火事故造成车辆断电,使电动式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难度及逃生阻碍;更有车主吐槽,在北方的冬天,雨雪会将隐藏式车门把手冻住,不得不用吹风机吹、用开水浇淋等方法才能打开车门。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问题也受到车企关注。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直指其“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缺电打不开”,并称其唯一作用是减少风阻,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就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隐藏式车门把手存在不足,透露正研发“更好开的车门把手,不管是在平常还是在冬天,还是在异常的情况下都要更好开”。比亚迪此前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设计有丰富的积累和经验,已经分享和贡献到标准中,用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安全底线。”
今年5月8日-6月7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拟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规定。
车门把手设计将回归安全本位
在业内看来,随着强制性国标的推进,汽车车门把手的设计有望从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在传统汽车向智能电动汽车转换中,包括车门把手在内的汽车产品不断被重构,但无论什么样的产品,都必须充分考虑使用便利性和乘客安全。
作为标准牵头单位之一,吉利汽车方面9月25日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此前吉利已经积累了不同的技术方案来应对不同的门把手形式,满足法规要求。以安全为第一优先级,吉利向全行业共享了6大隐藏式门把手安全核心专利集。
章弘表示,车企需重新设计门把手结构,增加机械冗余或改进隐藏式设计,以满足操作空间和安全要求。部分车企已开始调整产品策略,如新款车型改用半隐藏式或传统门把手设计。新标准可能增加门把手的研发、生产和供应链成本,但长期看有助于减少因门把手故障导致的维修和召回成本。传统门把手供应商可能受益,而专注于电动隐藏式门把手的企业需加快技术转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林子
编辑 陈莉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