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首席记者郭铁)9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3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2项标准修改单。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GB 19301-2010)第2号修改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GB 25190-2010)第2号修改单调整了山羊乳的酸度指标,提升了标准的适用性,在保障养殖场(户)权益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多元化需求。


据国家卫健委有关解读,本次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第2号修改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2号修改单,主要对生乳及灭菌乳的酸度进行了修订。一是明确生羊乳酸度指标为生山羊乳酸度指标,并对指标要求进行修订;二是明确灭菌羊乳酸度指标为灭菌山羊乳酸度指标,对灭菌牛乳和灭菌山羊乳酸度指标要求进行了修订;三是更新引用的检测方法。


酸度是生乳中酸性物质的总量,灭菌乳酸度直接受生乳酸度的影响。生乳酸度是衡量生乳新鲜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由自然酸度和发酵酸度两部分组成。自然酸度是生乳中固有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酸度,如酪蛋白、乳清蛋白、磷酸盐、柠檬酸盐和碳酸盐等。发酵酸度是生乳中的微生物利用和分解乳中的营养物质,产生有机酸而使酸度升高的酸度。发酵酸度的高低,取决于生乳的预处理和加工时间。


物种、品种、泌乳阶段、泌乳胎次、挤奶次数、母体健康状况、季节、日粮水平以及生乳储藏时间和温度,均会对生乳酸度产生影响。随着我国奶畜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奶畜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冷链储运等条件持续改善,有必要修订现行标准酸度指标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两项修改单的发布,解决行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了奶业健康发展,同时推动了奶业行业的质量提升。一是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生产条件生乳的实际生产状况,更符合我国奶畜养殖的实际情况;二是指标要求更加科学合理,能够为乳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加工提供更好的原料保障,从而提升乳制品的安全品质。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