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近年来,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使其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健康课题。9月20日,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甲状腺及疝科普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专家工作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分会等专业团队共同倡议设立“甲状腺癌防治日”,打破认知偏差,重视疾病危害及复发风险,推动科学防治。


作为防治日核心配套活动,“2025甲状腺癌防治日暨甲状腺癌全流程管理及科普宣传大会”同期举行,全国权威专家围绕“防—筛—诊—治—康”展开交流,强调甲状腺癌防治要从单一治疗转向全周期管理。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早期生存率高,而被公众称为“懒癌”“幸福癌”“最温柔的癌”。然而,公众对甲状腺癌“懒癌无害”的误区仍然普遍存在,术后随访和长期管理意识不足。在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正迅猛攀升。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副会长田文教授表示,“懒癌”一词不科学、不全面,某些类型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患者不能凭结节大小或生长速度判断其恶性类型和程度;超声等检查对微小淋巴结转移检出有一定局限性,确诊需看术前穿刺或术后病理结果。所有甲状腺癌均需规范诊疗、早期干预,切勿因“懒癌”标签延误诊疗。

田文指出,多数患者在术后管理方面不够重视或存在误区,常因疏于管理,导致癌细胞转移或复发风险进一步变高。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等结果将复发风险分层为高危、中危和低危,高危患者更需密切检查。除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外,部分患者还需进行碘-131治疗,目标是将复发风险从高危降至低危。部分术后评估为低危的患者,在后续复查随访中可能出现转移,风险升为高危。因此,动态评估与规范化随访是关键。

术后动态评估的关键是将患者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提高到目标范围,以便进行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检测和全身碘扫描。在随访安排上,田文建议,术后1个月应进行复查,主要评估伤口恢复和用药情况;3个月时进行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之后再根据治疗情况逐步调整频率。常规情况下,术后前半年复查较为密集,随后可逐渐延长为3个月、半年甚至1年一次,但始终要结合病理分层和个体情况来动态评估。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