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5年服贸会专题论坛之一,中国国际智能制造与电源产业发展论坛9月13日在北京举办。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产业链背后的智能制造体系、电源管理技术、绿色能源应用正成为推动整个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比如汽车制造业,现在很多企业引入了智能生产线,因为这样做不仅产能大幅提升,还能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定制生产。”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电能系统分会会长尹鲁章在论坛上表示。


多位嘉宾也坦言,智能制造行业依然面临不少“卡脖子”难题,比如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等。


智能制造让造车更快、更省


“正因为有了智能制造,我们的制造业开始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尹鲁章在论坛上说,智能制造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传统整车厂和新兴品牌纷纷加大智能化改造投入。通过引入机器人、视觉检测、数字孪生等智能系统,不少汽车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实时优化。此外,智能制造还在质量控制、能耗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方面为汽车企业带来了提升。


论坛上,多位嘉宾强调电源与储能技术在能源转型中的核心地位,而这些技术同样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息息相关。


北京电源行业协会理事长其鲁提到,新能源与储能电源已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新能源扩张带动储能市场需求,储能技术进步反过来提升新能源经济性与可靠性。


“比如说,储能电源技术的进步,现在就反过来让新能源更具竞争力——钠离子电池成本仅为锂离子电池的1/3,让新能源在寒冷地区推广更便捷。”其鲁举例说,储能系统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基础。液流电池则适用于大型储能站,支持电网调峰,间接提升电动车的绿电使用比例。


上下游衔接存在断点、堵点


不过,现场有多位专家提到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痛点。


尹鲁章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智能制造行业的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如高端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等,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不仅如此,在产业生态方面,智能制造与电力能源相关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不够紧密,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存在断点,尚未构建起完善、高效的产业生态体系,这也正是汽车产业链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对于行业痛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原司长黄利斌在致辞中提出,可以通过场景革命推动技术落地,建议在工业领域推广“绿电+储能”微电网模式。


实际上,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汽车产业园区、整车制造基地、电池工厂等场景,通过本地化绿电供应与储能调节,降低制造环节的碳足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黄利斌还提到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呼吁龙头电源企业与智能制造服务商合作,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并推动中国标准和技术“走出去”。这些建议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电池企业、零部件供应商、整机制造商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