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9月13日,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启动罕见病叙事关爱AI计划暨罕见病照护者加油行动,在科学、客观的罕见病认知框架下,为病友提供线上、线下等多维度的关爱支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罕见病诊疗有了极大提升,同时,罕见病患者及家庭所面临的心理与社会孤立问题日益凸显。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的调研显示,罕见病群体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普通人群,其照护者的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度也普遍偏低。
罕见病患者的故事,值得被社会听见,他们面临多层次的问题,心理压力较大。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孙荣甲表示,由于病友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多病友不能很好地讲出自己的真实故事。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让大家讲出困难,并给予心理支持。
“在刚开始做罕见病工作的时候,我需要经常和病友、家属讲述自己的患病经历。最初分享时,每次自己会哭得不行,很不想回忆。但一次又一次讲述后,我发现自己接受了之前的痛苦经历。”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罕见病成骨不全症患者王奕鸥表示,很感谢这份工作,有机会不断去讲述,这个过程对自己也是很重要的疗愈过程。
孙荣甲介绍,病痛挑战基金会重点将以神经肌肉罕见病为试点,运用AI叙事工具触达“沉默”患者,引导其安全地讲述并生成多模态真实故事。“产生的故事既可以成为患者自我疗愈的档案,也可以用于公众科普,提升罕见病群体社会关注和支持水平,让罕见病患者被看见,打破社会孤立。”病友登录“罕熊和你聊”网站(rarebear.org)后,可以用最舒服的方式和“罕熊”聊天,无论文字、照片,还是语音都可以。畅聊过后,患者可以选择生成一篇不同风格、不同篇幅、不同视角的专属生命故事。
区别于通用型AI,由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搭建的AI叙事工具植根于罕见病领域,通过对大量罕见病数据的专业训练,能够更真实地映射患者的心理历程和个体情感,让“沉默的声音”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此外还设立了专门的叙事专员,会在线上与大家共同沟通。
除了线上运用AI工具为罕见病群体提供叙事心理支持外,在线下,基金会还将通过举办工作坊的方式,提供科普教育、同伴陪伴与照护者支持。孙荣甲表示,2025年-2026年将会举办三场线下工作坊,希望能为病友带来心理上的舒缓,并聚焦罕见病患者关心的问题,最终形成倡议与行动方案,助力患者共建可持续、可发展的互助社区。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