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华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华生物”,股票简称“*ST生物”)又抛出一条收购计划。南华生物拟收购娄底金弘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金弘新材”)43.05%股权并对其增资3000万元。交易完成后,南华生物将持有金弘新材55%股权,取得其控制权,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这是南华生物继今年8月拟收购湖南慧泽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泽医药”)51%股权后的又一次重大资产重组计划。这一动作也被不少投资者解读为南华生物在退市危机中的自救之举。


瞄准动力电池回收赛道


公告显示,为进一步延伸主业赛道、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南华生物拟以4862.49万元自有资金收购湖南金弘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金弘新材43.05%股权;南华生物同时以现金方式对金弘新材增资3000万元,其中2615.751万元计入注册资本,其余金额计入资本公积。此次交易完成后,南华生物将合计持有金弘新材55%股权。



资料显示,金弘新材主要从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和再生利用,主要产品为工业级碳酸锂等。其控股子公司冷水江金大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大路环保”)主要从事资源再生利用,主产品为废钢铁,包括重型、中型等各类型废钢。其中,金大路环保拥有《工信部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公告企业》资质,享受30%增值税即征即返政策。


南华生物成立于1991年,曾是湖南省生物医药领域的明星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两个板块的业务以及其他生物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或代理销售等。其中,生物医药板块业务主要包括干细胞、免疫细胞储存及技术服务、干细胞应用研究、医疗器械采购和销售等;节能环保板块业务主要包括固废处置、工业废水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南华生物收购金弘新材后,将原有节能环保主业延伸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酸锂)回收等循环经济领域。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金弘新材当前的经营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金弘新材实现营收2393.12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231.76万元;2025年1-7月,金弘新材实现营收4365.19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238.33万元。截至2025年7月31日,金弘新材的资产总额为2.63亿元,负债总额为1.57亿元,资产负债率约59.69%,处于较高水平。


收购背后的“自救倒计时”


南华生物此举背后,是深陷业绩困局,回溯其财报,南华生物的退市危机已存在多年。


南华生物前身是1992年在深交所上市的港澳实业。2014年,当湖南财信金控拿下控制权后,公司更名“湖南赛迪传媒”;2015年3月,公司最终敲定“南华生物”之名,宣告进军生物医疗领域。


不过,南华生物的业绩始终未见起色。其核心收入仍依赖细胞储存业务,被寄予厚望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迟迟未能产业化。因在2014年、2015年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且2015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2016年4月,南华生物股票简称变更为“*ST生物”,被实施退市风险警告;后因2016年度净利润、期末净资产均为正值,2017年5月,*ST生物成功“脱星摘帽”。


好景不长,因再度出现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值的情况,2019年5月,南华生物再次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又重新变回“*ST生物”。2021年4月,由于经营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南华生物再次“摘帽”。2025年4月,因为公司2024年度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扣除后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公司再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相关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南华生物就已出现亏损,当年归母净利润为-2817.26万元,扣非净利润为-4242.58万元;2024年虽实现减亏,归母净利润亏损收窄至1984.6万元,但扣非净利润亏损扩大至2918.97万元,且全年营收仅1.34亿元,同比下降1.71%。


2025年,南华生物的业绩表现进一步加剧市场担忧。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3.55%至2245.36万元,归母净亏损210万元;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159.21万元,同比下降8.40%;归母净利润为-348.44万元,同比增长58.48%。


面对退市危机,南华生物也试图通过收购整合自救。今年8月,南华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正筹划以现金方式收购慧泽医药51%股权。交易完成后,慧泽医药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据悉,慧泽医药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药物研发及临床评价的专业CRO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和生物分析、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公司85%以上的收入来源于临床评价服务,在药物研发及临床评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客户资源。


彼时,南华生物指出,收购慧泽医药,意在通过并购慧泽医药,一方面有利于上市公司生物医药板块业务发展延伸,从而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提升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细胞临床转化研究和药物研发及临床评价业务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资产整合,将有利于提升公司经营效率,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


不过,收购整合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公开信息显示,慧泽医药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核心团队包括12名博士、35名硕士,其中临床研究负责人曾任职于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若收购后核心团队流失,将对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南华生物是国有控股企业,而慧泽医药作为民营企业,两者在企业文化、业务管理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整合周期延长,影响业绩并表效果。


而此次对金弘新材的收购,南华生物亦提醒,此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因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形成商誉,若金弘新材及金大路环保经营业绩不及预期,可能存在计提商誉减值进而影响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风险。此外,公司可能存在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以及资源整合未达预期效果的风险。


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循环经济,南华生物的两次收购勾勒出清晰的“自救路线图”,但这条突围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在退市倒计时的压力下,公司能否通过业务转型实现“摘帽”,仍需时间检验。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