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到来之际,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等共同策划了“公益圈|从罕见到无限”罕见病主题演讲。多位来自医疗、公益、企业、患者社群等不同领域的演讲者,从生命叙事、医学探索、政策保障与社会创新等多个维度登台分享,呼吁公众关注罕见病群体,助力构建更加包容、温暖的社会环境。


从谈判桌到镜头前,让罕见病被真正“看见”


北京协和医学院讲课教授、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原司长熊先军是“老医保人”。退休前,他致力于解决罕见病患者的医疗保障问题,建立了医保目录准入的谈判机制,将不少罕见病治疗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作为一位从事30多年医保政策制定和研究工作的“老医保人”,熊先军坦言,直到退休,都没能更好地解决罕见病医疗保障的问题,这成了他终生的遗憾。


在熊先军看来,全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度依然不够,退休后,他拿起相机走访各地,用两年多时间,拍摄了上百位罕见病患者,用镜头让人们看见罕见病患者眼中的光亮与尊严,用摄影的方式推动全社会对罕见病群体的关注。通过拍摄,他反思了诊疗、照护、就业与政策保障等议题,并提出:“罕见病患者是人类进化的殉道者,全社会应共同分担他们的痛苦。”


北京协和医学院讲课教授、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原司长熊先军。图/北京病痛挑战基金会供图


每一次拍摄,都是心灵的冲击,每一次与患者家庭的谈话,都会触发他的思考。演讲中,熊先军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医药企业就不能开发出有效的药品来满足他们的生命需求?”“现在他还有父母给予照顾,如果他父母走了,谁还能照顾他?”“我们如何能够建立一种更好的公共照护服务体系,为这些不能自理的人提供服务?”“我们小区道路的施工建设,如何才能更好地考虑残疾人的出行?”“我们怎么能够消除就业上的歧视,让他们能够获得平等的工作机会?”“当年的医保部门为什么不能就这类罕见病出台一个政策,把他们纳入门诊特殊医保,使他们在门诊治疗的同时能够享受到住院的待遇?”


身份转变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演讲结束后,熊先军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罕见病群体,是国家医保制度建设中关注的重点群体,相关工作在有节奏性地推进,虽然解决了一些罕见病患者群体的问题,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退休后,当他在拍摄中面对罕见病群体和家庭时,有了强烈的冲突感。“原来我是站在一个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何才能公平一些。但当和罕见病患者群体聊天,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时,完全不一样了。政策推进往往比较慢,但患者的需求又非常迫切,中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熊先军表示,面对这个矛盾他没有能力去解决,就通过自己的方式,比如摄影、举办活动、参加罕见病行业论坛等方式,呼吁社会对罕见病群体的关注。


从患者到公益人、音乐人,他们活出自己的精彩


演讲者中,有4位是罕见病患者。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苏佳宇,用音乐击碎标签,让“不同”成为力量。


成骨不全患者王奕鸥,完成了从患者到公益人的身份转变,十八年坚守,接住“瓷娃娃”的易碎与梦想,呼吁推动教育包容、开发就业机会、完善保障体系的建设。


庞贝病患者王唯佳以知识打破枷锁,以662分考入南开大学,现正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攻读研究生,还发起了“同舟罕见病交流平台”帮助更多病友,回家乡开设“仓库课堂”,为学弟学妹补课。在他看来,“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的真实写照。


成骨不全症患者、翰林科技创始人张亮开了一家研发外骨骼与智能矫形器的公司,致力于以科技实现“直立行走”。他自己当试验品、产品经理,虽然公司面临过技术瓶颈、资金链断裂和市场的不理解,但他依然坚持“让每一个生命无碍地行走在自己热爱的生活里”的愿景。


除了患者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医生王杨阳也以“灰袍甘道夫”的身份,分享了她作为医者与患者的双重体验。她提及,医生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选择,医学进步需要勇气与担当。演讲者们希望,各方携手努力,让罕见病群体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让这个世界因他们走向更加公正、包容和进步的明天。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