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调味品上市公司近期公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8家公司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作为主要调味品,酱油市场增长放缓,仍处于存量竞争阶段,企业纷纷转向高端化、健康化产品升级。


另一方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发布,“零添加”标识被明确禁止。行业认为,此举将有利于推动行业走向更规范、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面对市场变化,多家企业加速推进多元化与国际化战略。从涪陵榨菜收购复合调味品企业味美滋,到海天味业港股上市,天味食品计划赴港上市,调味品企业拟通过跨界并购与出海布局,开拓新增长空间。


8家企业营收、净利双增长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A股18家调味品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收533.56亿元,实现净利润86.6亿元。其中,8家公司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分别是海天味业、安琪酵母、莲花控股、宝立食品、恒顺醋业、安记食品、日辰股份、佳隆股份。而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公司有6家,分别是苏盐井神、雪天盐业、中炬高新、天味食品、千禾味业、江盐集团。


18家A股调味品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 制图/新京报记者 刘欢


从营收规模看,调味品行业呈现明显的“强者恒强”特征。上半年,仅有2家公司营收突破百亿元:海天味业以152.3亿元居首,梅花生物以122.8亿元紧随其后。有15家企业营收均在25亿元之下,其中,加加食品、仲景食品、安记食品、日辰股份、佳隆股份5家企业的营收不足10亿元。


从净利润看,上半年,海天味业以39.14亿元领跑,梅花生物17.68亿元位居第二,排在第三位的是安琪酵母,实现7.99亿元净利润。剩余15家企业的净利润低于5亿元,而净利润不足1亿元的企业分别是雪天盐业、日辰股份、安记食品、佳隆股份、加加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涪陵榨菜成为上半年唯一一家增收不增利的企业,实现营收13.13亿元,同比增长0.51%,实现净利润4.41亿元,同比下滑1.66%。涪陵榨菜工作人员回应称,增收不增利主要原因是销售费用增加。一方面,公司上半年推出了一些新品,投入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为应对行业竞争,公司在销售终端的一些大商超进行营销活动,导致费用增加。


此前陷入亏损的加加食品在上半年迎来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835.18万元,同比增长128.64%。公司称,主要得益于持续聚焦主业,推广高毛利产品,加强减盐等中高端系列产品的销售。


酱油存量竞争仍持续


近年来,作为调味品行业渗透率最高的细分品类,酱油品类逐渐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勤策消费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调味品行业报告》显示,基础调味料规模从2019年的3224亿元增至2024年的3716亿元,增速明显放缓,反映出市场渗透已接近饱和。其中,酱油消费市场5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3%,显著低于调味品行业4.5%的整体增速。


观研天下数据进一步表明,我国人均酱油需求量由2015年的7.28千克降至2023年不到5千克,酱油总产量在2015年触顶(1011.94万吨)后回落,2023年为795万吨,消费量为550万吨,整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一变化意味着酱油行业已从过去的粗放扩张转入存量竞争阶段。


从企业2025年半年报中也可看出这一趋势。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加加食品、千禾味业4家主要酱油企业中,仅海天味业实现正向增长,上半年酱油业务实现营收79.28亿元,同比增长9.14%。其他酱油企业均陷入营收下滑:加加食品酱油业务实现4.26亿元营收,同比下滑7.41%;中炬高新酱油业务实现营收12.98亿元,同比下滑16.68%;千禾味业酱油业务实现8.39亿元,同比下滑16.09%。


面对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多家企业开始将健康化、高品质酱油作为破局方向,推动产品升级和创新。2025年上半年,千禾味业陆续推出如千禾松茸生抽、千禾松露生抽、千禾有机生抽、千禾零添加减盐酱油等多款健康系列酱油。加加食品在半年报中强调,公司打造以“减盐”系列为主打产品的产品线,带动其他调味品向健康、高端产品转型升级。中炬高新也表示,厨邦品牌亦关注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日益重视,推出多款减盐及有机产品。


业内分析指出,酱油行业已全面进入存量博弈期。企业需跳出传统价格竞争模式,通过深化产品差异化和提升健康价值,构建新的增长动力,才能在饱和市场中赢得持续发展空间。


受“零添加”新规影响


近年来,“零添加”概念在调味品行业持续升温。2022年,海天味业因“食品添加剂双标”事件引发争议,叠加“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等网络话题发酵,增添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使得“零添加”产品一时受到更多关注。2023年,海天味业、李锦记、加加食品、中炬高新等企业纷纷加码“零添加”产品线,食醋以及佐餐类酱腌菜、辣酱等多个细分品类企业也陆续加入,行业进入“零添加”爆发期。


新京报记者梳理调味品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发现,“零添加”相关表述已鲜少出现。这一变化与2025年上半年出台的新规密切相关。3月27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发布,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新规发布后,海天味业、千禾味业等纷纷回应称,将全面调整包装和宣传内容。


这一政策调整源于对消费者认知的科学引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解读指出,很多预包装食品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吸引消费者购买。事实上,“不添加”只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此举容易影响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知。


中国调味品协会经销商分会副秘书长、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戟称,新规出台将对行业产生“震动”,相关企业的“卖点”消失,会逐步放弃“零添加”概念,进入品质竞争的阶段。“对调味品企业来说,为了进一步获得竞争优势,更需要开辟第二曲线,在消费者关心的健康化方面做文章,比如研发减盐、减糖等健康化调味品。”


跨界、出海探索增量市场


上半年,在调味品行业持续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多家调味品企业进入战略调整期,通过跨界布局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多元化转型,部分企业选择通过收并购拓展产品矩阵。2025年4月,涪陵榨菜宣布,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复合调味品企业四川味滋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权,进军复合调味品赛道。


大健康领域也成为企业延伸的重要方向。仲景食品在3月披露的2024年年报中提出,依托品牌优势,布局大健康食品领域,已研发首款即食滋补产品“仲景元气参”。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跨入新的细分市场。以鸡精鸡粉为主业的佳隆股份,上半年推进酱油生产线建设。半年报中,佳隆股份称,报告期内,公司推进佳隆开平“酱油”产品生产线的建设工作,初步完成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已组建相关人员班组,针对生产线全环节工艺要点及设备操作等开展初期培训工作,完成试产后将快速实现稳定量产。佳隆股份近期将推出佳隆一品鲜(金标)酱油、佳隆一品鲜(银标)酱油等酱油产品。


上半年,调味品企业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通过港股上市、建设海外产能等方式拓展全球市场,出海步伐明显加快。


海天味业6月19日在港股上市,其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出“三年内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15%”。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海天味业表示,目前海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上半年取得较好进展,虽然整体营收占比尚不高,但公司看好海外市场的广阔机遇,正加快各项布局与推进工作。


8月20日,天味食品披露,为推进国际化战略和海外业务布局,公司计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正与相关中介机构就本次发行H股并上市的工作进行筹备、商讨。


此外,梅花生物7月1日完成对日本协和发酵相关食品、医药氨基酸、HMO业务与资产的交割。通过此次收购,该公司不仅实现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医药级氨基酸市场的延伸,丰富了产品管线,还获得位于中国上海、泰国、北美等地的多个生产经营实体,其产业出海战略取得实质性落地。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