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学习胖东来”调改已一年多,对消费者而言确实发生了不小改变。在公司层面,业绩却由盈转亏。近日,永辉超市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9.48亿元,同比下降20.73%;归母净利润为-2.41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永辉超市从福建起家并快速走向全国,2010年在A股上市。截至2020年,永辉超市门店规模达1017家,进入“千店时代”。但从2021年开始,永辉超市业绩开始走下坡路。财报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4年,永辉营收从910.62亿元一路下滑至675.74亿元,归母净利润连续4年亏损,累计亏损超95亿元。2024年5月,永辉超市启动“学习胖东来”调改,迅速在全国门店分批实施。截至今年8月26日,永辉全国调改店总数近170家。按照此前公布的计划,2026年农历春节前全国调改店目标锁定300家。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电商冲击叠加线下零售业态不断创新和分化,传统商超不得不转型。去年业内刮起“学习胖东来”风潮,但即便是永辉超市等行业龙头,要通过这样的学习实现整体的供应链变革、组织变革,过程也非常艰难,面临很多挑战。专家指出,调改门店营业收入提高了,但利润并没有提高,因为整体的系统变更还没有完成。

“胖改”一年业绩仍亏损

8月20日,永辉超市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营收299.48亿元,同比下降20.73%;归母净利润为-2.41亿元,同比由盈转亏,亏损增加5.16亿元。

对于收入下滑的原因,永辉超市称,主要是由于公司2024年下半年开启整体战略与经营的深度转型工作,关闭长期经营亏损门店以及门店调改期歇业等因素所致。虽然调改门店收入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增加,但无法弥补因关店产生的收入下降。

净利润下滑归因于四方面:整体销售规模的减少;公司商品供应链的改革,完成了大量供应商及商品的升级汰换,因此短期内承受一定的毛利下降;报告期内综合毛利率为20.80%,较上年同期下降0.78%,报告期内关闭227家亏损门店,闭店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租赁及人员赔偿、商品出清和资产报废等成本费用;公司持有的 Advantage Solutions 股票本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84亿元。

在此之前,永辉超市已经连续亏损4年。根据永辉超市财报,2021年-2024年,永辉超市营收一路下滑,分别为910.62亿元、900.91亿元、786.42亿元、675.74亿元,同比下滑2.29%、1.07%、12.71%、14.07%;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39.44亿元、27.63亿元、13.29亿元、14.65亿元,总亏损额超95亿元。

永辉超市从2024年5月开始学习胖东来模式,今年8月26日,北京石景山鲁谷店自主调改后重新开业,至此永辉全国调改店总数近170家。永辉方面透露,在北京开业满3个月的稳态调改店均已进入盈利阶段。


过去一年多来,永辉超市在全国各地的调改门店关注度一直相当高。其调改主要涉及卖场环境、商品结构、服务细节、员工成长等方面。从购物体验的角度,永辉超市确实有不小变化。同时进行的还有供应链改革,聚焦核心大供应商,去除中间商的加价。永辉超市在半年报中称,公司坚定“胖东来模式”和品质零售的战略方向始终不变,打造更适合中国主流家庭的国民超市。

名创入主后资产负债率创中报新高

除“学习胖东来”调改,永辉超市的股权、人事变动也引发多方关注。2024年9月,名创优品通过子公司骏才国际入主永辉超市,成为控股股东。截至2025年上半年,骏才国际持股29.40%,而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兄弟分别持股8.72%、7.00%,其中部分股份分别处于质押、冻结状态。

今年3月,永辉超市换届选举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被提名进入董事会,而永辉超市原董事、CEO李松峰未进入董事名单。永辉超市当时还宣布,为加快公司改革转型步伐,拟正式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统领公司改革转型工作,由叶国富担任组长。而董事张轩宁对该议案投出了一票反对票,理由为“当前高级管理议案中,未涉及CEO安排,这令人深感忧虑”。他认为,在董事兼CEO李松峰任职期间,带领团队深入学习胖东来模式,并成功在全国推广永辉品质零售店,这一举措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也赢得了公司员工的爱戴。紧接着,永辉超市再发公告称,鉴于公司第六届董事会暂未聘任CEO,为确保公司规范运作、保障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事项顺利开展,董事会授权公司改革领导小组代行CEO职责。

在叶国富带领下的永辉超市,持续推进门店调改,同时面临着不小的财务压力。2025年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永辉超市资产负债率为88.2%,创下了自2010年上市以来的同期新高,其中,2024年12月31日全年的资产负债率为89.9%。截至上半年末,永辉超市的短期借款高达39.89亿元,应付账款达60.92亿元,其他应付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则分别为15.4亿元和13.46亿元。

公开报道显示,叶国富认为供应链改革是其转型过程中的重点,也是影响其利润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2025年3月底,在永辉超市全球供应商大会上,叶国富提出了“去KA立CA”战略,以此优化供应商结构。KA(大客户)模式下的零供关系本质是“分利”,在CA(用户)战略下,砍掉了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通过裸价直采、聚焦核心大单品,将供应链重心逐步转向了用户需求。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完成了大量的供应商及商品的升级汰换,短期内综合毛利率20.80%,同比下降了0.78%。业内有观点认为,永辉目前正在面临供应链改革阵痛:推行裸采模式(取消中间费)精简50%供应商,虽优化了商品结构,却使 “收租” 性质的服务业收入大降40%至14.4亿元,毛利承压。

专家称“学习胖东来”不是简单照搬

资深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此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胖东来给永辉带来的是传统商超升级变革的一种模式,以及胖东来的品牌效应。“它的模式主要是在于商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更加强调商品的差异化,满足顾客的需求。第二是服务和环境的改善,从顾客角度出发,背后是超市的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的变革。”调改门店一开业就很火爆,与胖东来的品牌效应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品牌效应,周边的消费者对其会有期待,甚至有的人不远百里去购物。”

文志宏同时提到,“学习胖东来”不是简单地在前端商品、服务、环境等方面照抄照搬,更深层次的是需要对供应链的模式和机制进行变革,同时在组织上进行变革。“‘胖东来模式’提高了国内传统商超的商品和服务水平。”这一模式让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更好的商品,更好的服务。“真正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创新为顾客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这是传统商超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但业内也有一些质疑声音,比如学习胖东来服务、引入胖东来产品等方式引发的同质化问题。对此文志宏认为,胖东来模式强调的恰恰是差异化,这个差异化首先是强调商品上的差异化,包括自有商品等。学习者不是简单地在表面上去模仿或直接照抄胖东来,而是要理解胖东来背后的创新理念和方法,即真正围绕顾客的需求塑造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要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进行商品和服务上的创新,这样才能避免同质化。

面对电商冲击叠加线下零售业态的不断创新和分化,传统商超近年来持续转型。“这么多年传统商超的转型还未走出一条真正成功的道路。”文志宏认为,在当下市场环境中“胖东来模式”是传统商超升级变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比较可靠的方向,可能会有更多的商超“学习胖东来”。

但即便是永辉超市等行业龙头“学习胖东来”,要实现整体的供应链变革、组织变革,过程也非常艰难,面临很多挑战,要有很大的付出。调改门店营业收入提高了,但利润可能并没有提高,因为整体的系统变更没有完成。“只有整个供应链模式完成变革,有足够的规模效应后,才容易实现盈利,才说明这种调改转型是成功的。”

新京报记者 张洁

编辑 王琳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