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我国有着庞大的患者群体基数,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5倍、心血管死亡风险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1倍。目前糖尿病无法治愈,药物对于血糖控制至关重要,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的管控。业界多位专家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糖尿病需要综合管理。


但是,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糖尿病可以治愈、打胰岛素会上瘾、血糖控制达标后就可以停药”等误区,也让不少患者走了弯路。此外,一些患者轻信市面上虚假、夸大宣传降糖功效的产品,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挑战。针对误区以及如何管理糖尿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蔡晓凌、中医科主治医师孟玉凤带来了专业意见。


糖尿病治疗五大误区

误区一:药物治疗会形成依赖


经常会有患者问到这个问题。如果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临床医生会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口服药。需要强调的是,在糖尿病药物治疗上,没有“药物依赖”的概念。蔡晓凌解释,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加药物治疗使血糖达标,并不是药物依赖的表现,只是说患者可以持续用药,把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预防未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所以它并不是药物依赖的效应。


胰岛素同样没有药物依赖一说。对于初发糖尿病的患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很高,如超过9%;或者当天随机血糖很高,如超过11.1毫摩尔/升,这种情况下可能短期口服药效果不好,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经过强化治疗一定疗程后,再重新评估患者的胰岛功能和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部分患者可以再转换为口服药物治疗,因此,胰岛素也不会产生药物依赖。


需要长期打胰岛素的患者,往往是病程比较长,可能五年十年以上口服药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其他特殊疾病导致肝肾功能不全或胰岛功能非常差的情况下,无法继续使用口服药治疗,需要改为胰岛素治疗,但这种也只是需要在治疗模式中加入胰岛素这种药物,并不会形成依赖。


误区二:吃降糖药就可以不用再控制饮食


这种观念也很常见。蔡晓凌表示,在门诊给患者开药后,很多患者总是会来一句:“大夫,我用完这个药就不用控制饮食了吧?”在这些患者的观念里,认为用药就是糖尿病唯一的治疗途径,只需要用药就可以了。实际上,单纯从血糖管理而言,饮食控制、运动控制都是非常关键的基础治疗。糖尿病患者还需要不停地学习如何控制血糖等管理糖尿病的知识。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误区三:血糖控制达标后就可以停药


蔡晓凌介绍,一些患者血糖控制很好,胰岛功能又非常不错,部分患者可以实现糖尿病逆转,或者称之为糖尿病缓解,可以实现减药或停药。一般而言,病程相对较短,在5年以内;或者年龄比较年轻,比如在40岁以下;或者胰岛功能比较好,在口服药短期使用后可以实现。但是否达到这种情况,需要患者到正规的内分泌门诊进行评估,千万不能随意停药或加减剂量。


误区四:糖尿病可以根治


到目前为止,糖尿病无法治愈。蔡晓凌称,很多患者轻信保健品等宣传,认为糖尿病可以治愈。“我接诊的患者中,相信这类虚假宣传疗效产品的人以老年人居多。一些本来降糖药效果很好,血糖控制平稳的老年患者,在购买这类产品后盲目停药,也没让子女知晓,导致停药时间长达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坚持监测血糖,最终造成一些严重后果,如血糖值飙升,甚至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脏及脑血管方面的问题等。”蔡晓凌提醒,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的降糖功效,虽不能全盘否认一点效果没有,但实际上无法达到患者使用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功效。就算要使用这类保健品,也必须在正规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再根据经济条件等综合评估后服用,千万不能吃了保健品就停药。


误区五:降糖贴膏、穴位磁疗贴可以降糖


蔡晓凌表示,目前临床上即便使用红外或微波治疗,其目的也不是为了降糖,而是针对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局部治疗,改善微循环,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如患者的脚麻、凉、疼的症状,只是辅助治疗,类似于理疗,肯定没有降糖效果。


孟玉凤提醒,穴位贴膏的成分不明确,良莠不齐,而且皮肤吸收有限,穴位刺激作用微弱,平稳降糖依据不足,贴膏不能替代药物,过度依赖可能延误病情。


观点

糖尿病需综合管理


蔡晓凌指出,单纯性地关注血糖,很难预防和控制好并发症,糖尿病需要综合管理。除了“五驾马车”原则外,还要关注血压、血脂、体重的管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60%-70%的患者超重或肥胖。我国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患者的BMI必须控制在24以内。因此,除了血糖控制外,糖尿病综合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与老年健康管理处处长赖建强曾公开指出,要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通过吃动平衡来维持健康体重;限制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摄入;减少静坐时间;增加高强度有氧运动;建议餐后1小时再运动等。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琦教授亦曾提醒,要尤为关注糖尿病患者的情绪问题,情绪波动会影响血糖和血压。自我调整、家人关心及医生指导能帮助糖尿病患者享有更大的幸福感。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健康体重,以改善血糖、血压、血脂以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等。血压、血脂、体重达标以后,可以延缓糖尿病患者未来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


【提醒】

理性看待保健品功效,选购认准“蓝帽子”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各大购物平台上,针对糖尿病人群降糖需求的产品纷杂,虚假、夸大宣传功效的产品非常多,消费者该如何理性看待、正确挑选产品?


8月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普通食品不能宣称保健功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效,不要盲目相信此类宣传。根据我国法律法规,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药品具有严格区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同时,国家市场监管局指出,消费者既要防范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又要防范食品冒充药品。一方面,不法商家为兜售普通食品,刻意模糊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药品界限,明示或暗示普通食品具有保健功能或功效。另一方面,不法商家为兜售保健食品,通过虚构科学实验、营养指导、专家背书等方式,夸大功效或者宣传具有“降血压”“抗癌”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效。


选购声称具有健康功效和保健功能的食品时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标识是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还是药品。购买保健食品要认清“蓝帽子”标志,依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用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保健食品产品注册备案信息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网上选购保健食品,要通过正规的电商平台,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朋友圈、微信群、小程序等推销信息。线下选购保健食品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药店等经营单位购买,并索要发票或销售凭据。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