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IC


延误险也能“开盲盒”,航旅纵横一款9.9元的“惊喜数字”精准延误险不但没玩出惊喜,反而引发吐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社交平台注意到,有消费者发帖称,在航旅纵横App值机时弹出“有延误险”的提示,只需9.9元,延误17分钟可以获赔300元。但当航班延误想要获取理赔时发现,该延误险必须是延误17分钟才能赔付。


8月26日,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看到,有消费者发帖让大家“避雷”,称自己必须飞机延误21分钟才能获得理赔,“像我一样买两份的不知道骗多少。”记者注意到,消费者购买这一延误险大多抱着“怒花9.9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想法下单,最终却发现“中奖概率还没买刮刮乐划算。”


8月27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航旅纵横客服渠道获悉,近期部分用户反馈产品影响了自身的出行体验。对于用户的相关反馈与建议,航旅纵横高度重视,已及时联系保险公司下架该产品。


“掐点赔付,惊喜数字玩法被指收割消费者


同样踩坑航旅纵横这一延误险的一位消费者吐槽称,自己花9.9元购买的延误险,延误时间为21分钟可以获赔300元。该消费者购买了两份延误险,最后飞机延误了95分钟并未获得赔付。


相关投保页面截图显示,“惊喜数字,分钟不差,得300元津贴”使用的是显眼的字体和颜色,而“起飞延误时长=16分钟整,即可获得300元津贴”的字体则显得小了很多。


这一保险产品会在乘客值机时弹出,每天随机设定一个数字,宣传起飞延误时长必须等于该数字分钟整,即可获得300元津贴。在消费者看来,这种视觉效果上的差异容易让人忽略关键信息,惊喜数字随机的玩法也无异于博彩。


网友发帖留言中,有人表示已中奖。但不少人认为被收割,称航旅纵横按照自己的时间决定赔付,给消费者“挖坑”。


8月2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搜索航旅纵横App时未发现该产品。计划8月27日从北京飞深圳的望女士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自己8月26日在航旅纵横值机时没有看到相关延误险的弹窗。


根据媒体报道,航旅纵横这款名为“惊喜数字”的活动简介显示,目前仅对部分用户、部分航线、部分机场开放。该活动依托于由南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提供保险经纪服务、由具备合法资质的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人、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即航旅纵横)作为投保人、参与活动的用户作为被保险人的航班延误保险。活动规则显示,该活动由阳光财险承保。


当天,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拨打了阳光财险客服电话,对方表示,因阳光财险线下并没有上述延误险产品,所以对该款产品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拨打相关线上平台客服咨询。此后,记者多次尝试了解这一保险设置规则,电话并未接通。


8月27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航旅纵横客服渠道获悉,“惊喜数字”产品是保险公司今年新推出的一款航班延误险产品。在航班延误30分钟以内的情况下,旅客也有机会获得保险赔偿。平台上线该产品的初衷是为旅客提供更灵活的延误保障,尽可能抵消旅客因延误产生的负面情绪,但近期部分用户反馈产品影响了自身的出行体验。对于用户的相关反馈与建议,航旅纵横高度重视,已及时联系保险公司下架该产品。客服人员表示,后续将不断优化产品,持续为旅客提供更便捷愉悦的产品和服务。


资料显示,航旅纵横是一款基于出行的移动服务应用软件产品,目前激活用户量超1亿。其主体公司名为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航旅纵横上线了“民航官方直销平台”,该平台整合了三十余家国内航空公司的直销机票资源,用户可以在单一界面完成多家航司直销机票的比价和购买,无需在不同航司官网之间切换。


理赔难投诉增多,延误险“精确到某一分钟”保险公司参与欠考虑


近年来,航空领域的相关投诉高居不下,而航空服务成了投诉重灾区,其中包括机票退改签费用、机票差价等,而延误险相关的纠纷的投诉比例也逐渐上涨。


截至8月2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黑猫投诉搜索到的“延误险”相关投诉高达2900余条,涉及多个平台。消费者吐槽主要集中于理赔难,“延误了三个多小时,结果一直不理赔”“差12分钟不满3小时拒赔”“取消航班改航班号,实际延误14小时不理赔”。


目前,市面上的飞机延误险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几元到几十百元不等。一般来说,赔付额度越高,保险费用也就越高。常见的延误险类型可分为单次航班延误险、短期多次延误险等,其中单次航班延误险的价格最低。如由中国人保财险承保的航班延误险(累计版)保障时段为7天不限次,售价为120元,而针对单次航班的延误险售价约为45元。


对于航旅纵横精准到分钟的延误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违反了保险原理,类似于博彩游戏而非保险。精确到某一分钟的这种玩法,如果是一种游戏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有保险公司参与其中,就有些欠缺考虑了。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则对记者表示,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共担、损失补偿,理赔触发条件应与风险概率相匹配。这种“精确到某一分钟”的触发机制,使概率接近于零,几乎丧失了风险分担的意义,更接近于一种博彩游戏或营销噱头,而不是正规的保险产品。总之,这类“精确到分钟”的延误险,看似娱乐营销,实则在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保险本质上都存在严重争议。监管层需要明确界定边界,行业也必须坚守诚信底线,否则将是“饮鸩止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真真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