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周浦监狱三监区的走廊里,服刑人员王军(化名)把脸对准电子屏,系统精准识别出他的身份信息。


这个动作不是门禁安检,也不是监控扫描,而是一次“申活通”账户登录——嵌在监区走廊墙体中的交互设备即刻跳转出“服刑人员综合金融管理平台”界面。


服刑人员王军(化名)正在刷脸登录“服刑人员综合金融管理平台”。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 摄


3.5厘米厚的屏幕上,购物、账户查询等功能清晰可见,账户余额就显示在页面右上角。


8月15日,上海监狱系统服刑人员综合金融管理平台正式运行,这个由中国农业银行与上海市监狱管理局联袂打造的智慧系统,正在重构高墙内的“数字金融生活”。


据周浦监狱民警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服刑人员狱内账户中可用于狱内点购的金额,是根据其不同的处遇等级进行消费控制的,不能超过规定额度。服刑人员每个月可以‘开大账’消费,点购多少物品均在屏幕上实时显示,用了多少,还有多少额度,一目了然。”


“服刑人员综合金融管理平台”余额、额度一目了然。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 摄


“墙内银行”:“宽管级”每个月可点购部分额外生活用品


“入狱前我把网购当家常便饭,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继续‘网上操作’。”在周浦监狱已服刑三年多的服刑人员王军滑动着三监区终端的触摸屏,指尖停留在一款钙奶饼干页面。


民警向记者介绍“服刑人员综合金融管理平台”监狱商超购物功能。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 摄


他告诉记者,其现在的处遇是“宽管级”,每个月可以额外点购部分生活用品,例如牛奶、饼干、卫生用品等,触摸屏上实时滚动着各种商品的图片和售价。不过,屏幕上醒目的警徽和监狱名称交替出现,仍会提醒大家这是在监狱监区的核心管制区域。


这套被监狱民警称为“大墙内的网购平台”的系统,将商品选购、被服申领等多项生活事务数字化。采购单电子化后,新入监服刑人员首次登录即可生成账号,根据处遇等级变化,消费限额维度自动匹配,日用品组合推荐,使购物效率提升70%。


账户限额管理: 点购金额按严管、考察、普管、宽管确定


“账户余额不仅仅是数字,更是责任意识的具象化。”周浦监狱民警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说,“服刑人员狱内消费的资金来源中,部分可以使用家属汇款,不能超过额度,此外,服刑人员每个月可以‘开大账’消费,点购多少物品均在屏幕上实时显示,用了多少,还有多少额度,一目了然。”


其中,监狱服刑人员分级处遇是指监狱根据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刑罚种类、刑期长短以及改造表现等情况,对服刑人员实行不同级别的管理和处遇措施,旨在通过级差效应强化管理的约束、矫治、教育和激励功能,促进服刑人员的积极改造。处遇分为严管级、考察级、普管级、宽管级四个等级,点购金额按此确定。


服刑人员王军(化名)正在民警陪同下通过“服刑人员综合金融管理平台”配药。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 摄


“每个月点购金额是有控制的,俗称‘开大账’但这个‘开大账’金额是根据等级处遇来确定的。”监狱民警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道。


当贝壳财经记者即将结束采访离开监区时,王军正通过综合金融管理平台在监区走廊上的终端机查看自己的点购信息和消费记录。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刑期还剩700多天,希望将来回归社会后不会脱节。


民警亲历监狱金融管理三次技术跃迁:如今的系统让资金流转变透明更便捷


“以往填张纸单要掰着指头算余额,现在系统直接提示可用点购额度。”王军表示这个系统更加便捷。


民警张辉(化名)在监狱已工作近30年,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亲历了监狱金融管理的三次技术跃迁。“在我办公室的铁皮柜里仍保存着上世纪90年代的‘服刑人员大账’,那时每月要给整个监区百来号人手工记账,最怕碰上刑满释放日。”


家属可以通过小程序向服刑人员在线汇款,钱款第二天即可入账。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 摄


张辉回忆说,出监前核对余额需要五道手工流程,民警们常常通宵打算盘。“后来监狱系统引入电子表格,但家属汇款仍需民警每月去邮局提现,开车费时费力不说,大量现金拿在身边总是战战兢兢。”


“如今综合金融管理平台的引入,让资金流转变成透明的数字。每个服刑人员拥有独立加密的数字账户,家属通过小程序直接转账,资金经由司法存管专户实时分发至目标账户。系统每日自动生成资金变动报告,管教民警和服刑人员可随时查询和调取,资金监管误差异常率大幅度下降。刑满释放时,刑释人员还可以通过监狱大门口的‘现金柜’直接提取账户中的余额后离开监狱。”


监狱大门口的“现金柜”。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俞金旻 摄


“未来,服刑人员可在监区内通过这个综合金融管理平台获得更多的场景应用。”平台开发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俞金旻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