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8月11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活动现场采访了禾赛科技感知业务副总裁刘兴伟。他介绍,L2级辅助驾驶车载主激光雷达价格已降至200美元,降幅超99.5%。这不仅加速了激光雷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渗透,更推动其成为机器人产业落地的核心动力。
刘兴伟认为,从割草机、扫地机等家庭场景,到无人物流车、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激光雷达正加速普及,未来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整体市场总量有望达到百亿级。
禾赛科技感知业务副总裁刘兴伟。 受访者供图
激光雷达成机器人核心配置,家庭场景落地加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有哪些关键应用场景?为何能成为核心配置?
刘兴伟:目前激光雷达已在割草机、扫地机、无人物流车、Robotaxi、人形机器人等场景广泛应用。它之所以成为核心配置,是因为其作为机器人移动的最佳传感器,有三大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能高效构建三维空间模型,让机器人精准定位自身位置及判断与周边物体的距离;二是纯3D特性可直接判断障碍物和通行路径,无需像视觉传感器那样依赖海量数据训练;三是不受光线和环境变化影响,能在各种条件下稳定工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带激光雷达的机器人在普通家庭的普及度如何?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家庭应用?
刘兴伟:目前已经有产品进入家庭,割草机就已进入很多欧美家庭;国内市场,单线激光雷达早已用于扫地机。未来值得期待的家庭应用不少,比如陪伴式机器狗,既能提供情绪价值,还能通过AI跟拍功能像摄影师一样帮用户拍Vlog。还有泳池机器人等,都可能成为激光雷达的新应用场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刘兴伟:今年上半年,我们的JT系列在机器人领域出货10万台,预计今年全年向机器人客户的出货量会超20万台。未来几年,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的整体市场总量有望达到百亿级。比较有潜力的赛道包括无人物流车、Robotaxi、无人卡车、人形和狗型机器人,以及割草机、泳池机器人等单一应用,目前这些赛道都在快速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禾赛与海外客户合作时,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刘兴伟:禾赛的竞争力在于产品更好。现在中国科技公司出海靠的不是低价,而是更领先的产品。目前国内市场占比更大,海外合作也在推进,比如在欧洲,除了割草机,我们还和无人物流小车、无人农业、工厂AGV等领域的企业有合作。
车载激光雷达成本降至200美元左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机器人用激光雷达与车载激光雷达在技术需求上有何差异?禾赛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刘兴伟:两者的需求差异很明显。汽车速度快,对激光雷达的核心需求是“看得远、看得清”,前向雷达需要覆盖200米距离。而机器人速度慢,更需要大视场角,得全方位感知环境。所以机器人更适合半球形视野、宽视场角的产品,而车载前向激光雷达不适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车载激光雷达的成本下降情况如何,未来还有多大下降空间?
刘兴伟:成本下降非常明显,今年年初禾赛用于L2级辅助驾驶汽车的主激光雷达价格已降到200美元左右,而两年前大概是500美元,三四年前更是接近30万元人民币,激光雷达的价格可以说下降了99.5%,未来成本还会降,但速度不会那么快了。因为到了200美元这个价位,采购方都能用得起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激光雷达提升性能,帮助企业实现L3级等更高级别的功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你认为机器人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激光雷达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刘兴伟:我觉得具身智能企业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真正能走进千家万户的应用尽快成熟落地,这个事情现在看来还挺难的,学界和产业界都在努力。大家的路径是建立世界模型,在里面仿真、训练,方向是明确的,接下来就是投入资源推进。而激光雷达作为核心传感器,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因为所有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都需要解决定位、避障、判断路径等问题,这些正是激光雷达的强项,它能为机器人提供精准的环境感知能力,助力这些问题的解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