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7月28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举行。阵雨天气没有浇息观众们的热情:在世博中心主论坛,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的出场吸引了最多的掌声和眼球;在世博展览馆H3展区,宇树机器人展台旁的观众围绕了超过五层,就为了一睹机器人和人类“搏击”的风采。


穿过熙攘的人群和沥沥细雨,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WAIC召开期间连续三天走访展台及论坛现场,采访了AI大模型、具身智能、AI应用等行业的公司高管、项目负责人,以及国内外的高校教授、研究者,发现在“热闹”背后,本届WAIC也反映出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新变化——


在展览馆一层观众入口处的H1、H2展区,众多参展大模型企业进行了“三连发”甚至“四连发”的新品发布,大语言模型迭代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正深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搭乘电梯向上一层,H3展区的诸多机器人百花齐放,应用领域横跨工业、消费、教育等场景,颇有当年“百模大战”的影子,投资人、产业链供应商穿梭在展台之间,还能看到许多外国面孔,是当前具身智能处于“风口”的真实写照。


“这届展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工智能加持的教育技术,这对非洲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教师的数量并不充足,人工智能能够让非洲的孩子更好地学习。另外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展会有非洲人受邀从非洲视角发言,这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世界各个地区都应该被纳入其中。”7月27日,大会嘉宾、非洲学术博士全球组织主席欧弟·以利亚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非洲学术博士全球组织主席欧弟·以利亚在世博展览馆H2展区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


人工智能教父和中国AI同台 WAIC“激发”上百款新产品


“杰弗里,今天你的演讲屏幕上有实时AI中文翻译,AI在‘听着你’呢。”7月26日上午,当辛顿结束了自己在WAIC主论坛关于如何让人工智能在未来学会“成为一个好人”的演讲时,外交部原副部长傅莹和他开玩笑道。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主论坛上辛顿演讲屏幕上显示的AI翻译为“讯飞同传”。对此,科大讯飞副总裁赵翔告诉记者,实际上在WAIC开幕“前夜”的7月25日,讯飞星火X1升级版刚刚上线,紧接着就运用到了这次大会上,“我认为2025年将是全民AI和全行业AI的元年,随着大模型的发展,终端业务形态越来越多。改变世界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能够落地到产业中,才能让消费者体验到我们所发挥的价值。比如在展会或者工厂车间场景,翻译机的降噪能力很重要,通过硬件和软件算法的结合,我们能够做到把翻译机一米之外的所有声音全部隔绝,除了技术之外,也只有深入理解场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件事。”

科大讯飞副总裁赵翔在世博中心现场接受记者采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摄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本届WAIC前后,有众多企业发布了新模型、新产品。根据大会官方,会议期间发布的产品数超过100款。不少企业赶着大会“热潮”进行了连续发布,如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团队接连开源了四款大模型,分别为Qwen3家族的经典基础模型、编程模型、推理模型以及电影级视频生成模型通义万相Wan2.2。


7月28日,参会嘉宾、北京诸葛智能CTO文革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大模型的开源为企业提供了极大帮助,“我们从2023年4月就开始研究AI落地,但局限于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许多事情需要自己摸索,并且面临人才问题。今年1月DeepSeek开源之后,我们的业务进度明显变快了,如果没有开源模型,我们需要投入更多采购成本,自己摸索的过程也会更加坎坷。这次参会,我们就带来了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业务洞察自动化的金融Agent,其策略生成时间从7天压缩至11分钟,人工参与度降至9%。”


而对于近期诸多大模型的密集发布和迭代,由于诸葛智能的产品架构适配多模型,文革向贝壳财经记者直言,企业需要服务客户,选择适配哪一种大模型,需要从客户的安全、稳定、可用、易用上来考虑,“选择基础大模型的标准并不是追求某一个榜单的排名,而是要看它是适用于我们服务的场景,就像一把刀,刀刃可能非常锋利,但有时场景需要我们使用的恰恰是刀背。”

北京诸葛智能CTO文革在世博展览馆接受记者采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摄


“落地”成大模型展商主旋律 适配硬件增多让生态更繁荣


贝壳财经记者观察到,“落地”和“场景”成为了本届WAIC大模型参会展商们最看重的一点。


当前,AI大语言模型的对话能力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垂直领域的专业程度成为了各个大模型产品差异化落地的抓手。在蚂蚁展台,荣获了本届大会“镇馆之宝”的健康应用AQ被放在了正中,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向它咨询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全国269位三甲名医“AI分身”的即时反馈。仁济医院评估研究显示,在AI辅助下,基层医生诊断正确率提升4%-8%,因此其具备了“下基层”的能力。


而在硬件层面,搭载了AI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成为了有望接班手机市场的未来之星。在Rokid展台,一个巨大的AR眼镜异常吸睛,吸引了不少观众。除Rokid外,大厂也开始进军这一领域,阿里巴巴就在WAIC上首次亮相了自研的AI眼镜——夸克AI眼镜。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表示,AI眼镜会是智能穿戴方向最重要的产品形态,它将成为人类另一双“眼睛”和“耳朵”,具备极强的场景穿透能力,“眼镜一定会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这将催生个人数据量的急剧爆发。”

7月27日,宇树机器人走过世博展览馆Rokid展台,身后跟随着一大批观众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摄


记者注意到,夸克、Rokid、小米、雷鸟等品牌的眼镜还都具备了支付宝的“看一下支付”功能,可不用掏手机就完成付款流程,显示出了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化的未来。不过也有佩戴智能眼镜的用户在WAIC现场向记者吐槽称,使用眼镜拍摄视频的续航时间较短,且会发热,因此未来还有发展空间。


“通过长时间的技术验证,大模型的应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从互联网公司逐步向新消费、消费电子乃至金融和医疗场景渗透。”7月27日,阿里云百炼高级产品专家徐志远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徐志远告诉记者,“许多场景和需求早就存在,比如AI大模型结合IPC(网络摄像机)落地。但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如使用端侧模型还是云侧模型,端侧模型是否需要新的芯片和对应配套运行环境?云侧模型的稳定性和连通性又如何?它们的成本又怎样?从年初至今,我们发现许多行业验证了商业上的可行性,达到了较好阶段,因此今年6月份出现了大量新的硬件、新的电子芯片,这才让IPC、AI玩具等消费电子领域真正和AI技术结合了起来。总结来说,决定技术发展和落地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家公司,而是整个行业生态。我注意到,去年来WAIC的大部分是模型公司,而今年还有大量小型芯片公司,这是好事,因为它们能真正驱动下游产业的发展。”

阿里云百炼高级产品专家徐志远接受记者采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摄


国产算力与硬件崛起 新兴商业机会出现


贝壳财经记者在本届WAIC的探展过程中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领域发生了变革,许多新兴的商业机会也由此产生。


例如,虽然本届WAIC上并没有出现DeepSeek的身影,但由于DeepSeek引领了推理模型的发展,并间接促进了Agent的繁荣,整个AI行业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不仅影响了下游的应用,还影响到了上游的算力。


“当前,模型推理的需求旺盛,在这一领域,国产芯片已经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目前,我们已经搭建千卡级国产异构AI算力混合集群,纳管并适配了11款不同类型的国产AI芯片,助力AI技术产业化落地与场景化应用拓展。”北电数智展台讲解人员告诉记者。


在展台现场,北电数智还集中展示了覆盖算力、模型、数据的全栈 AI 底座,以及 “星火・大平台”在医疗、政务、AIGC、工业制造、泛家居及新兴行业的最新应用成果。“我们经过探索发现,要经营好算力中心,只提供硬件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和应用结合才能让国产算力做到最优效率,所以我们自研大模型,通过大模型应用适配场景,对外进行AI赋能的同时,也实现了多行业多场景的应用落地。”讲解人员说。


在PPIO展台,贝壳财经记者见到了在十几年前曾一度火爆的PPTV的创始人,现任PPIO派欧云董事长兼CEO姚欣。他向记者介绍,PPIO针对Agent特性的开发需求,以分布式GPU云底座为支撑,推出了AI智能体平台产品。


至于为什么采用分布式GPU,姚欣告诉记者,“我们和全国的智算中心合作,将闲置的算力资源无缝连接到我们的平台,相当于算力版的‘滴滴’,一方面将这些闲置算力进行整合利用提高了算力供应商的售卖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成本。如PPIO专为Agent执行任务设计的云端运行环境产品Agent沙箱,凭借我们全球分布式的算力网络,在相同规格资源单价低至E2B官方定价的50%以下,进一步帮企业优化Agent沙箱成本。”

PPIO派欧云董事长兼CEO姚欣接受记者采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摄


“今年我的看展感受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创业的角度说,许多企业都是人工智能的先驱,它们不一定都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起来了,最终给社会带来了价值。”文革告诉记者。


具身智能成为新“风口” 但大规模落地商用仍需时间


根据WAIC官方数据,本届大会的展览规模为历届以来最大: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了超过800家企业参展。其中,位于世博展览馆二楼的H3展区面积最大,机器人企业多位于此,也吸引了最多人流。


“去年的WAIC没有这么多机器人。”在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成立的具识智能展台,一位项目经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今年展览馆二楼几乎全是做机器人本体的,还有上下游的产业、配件,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是爆发式增长。”


在H3展区,贝壳财经记者经常能够看到投资人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洽谈投资的身影,显示出具身智能位于风口之上的火热。相比于当前大模型正变得越来越“务实”,采访对象多谈及落地的情形,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在当前的应用还无法和工业机器人相比拟,但更具想像空间。


一位出席论坛的嘉宾向贝壳财经记者比喻,“现在具身智能的火热程度有点像2023年的大模型,或者iPhone尚未流行时期的智能手机,各种品牌扎堆出现,正值风口。但当前,人形机器人在软件和硬件领域都存在大量‘瓶颈’,成为其商业化的阻碍。”


围绕风口和痛点,具身智能行业也出现了大厂身影。7月27日,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发布了具身智能开放平台 Tairos “钛螺丝”,该平台的核心功能非常明确:为机器人本体开发商与应用开发商补齐关键的软件能力,让软件能力不再成为机器人走向场景落地的瓶颈。平时一直保持低调的腾讯首席科学家、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福田实验室主任张正友也出现在了WAIC现场。


张正友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已四十年,他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团队走访了60余家机器人企业,发现机器人行业在落地方面需要补足的“短板”还很多,特别是具身智能软件层面,其实需要比较大的投入,腾讯在这一块已经有多年的沉淀。而且机器人场景,对于软件和算法的要求也跟通用模型不一样,以3D模型为例, “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一张照片变成3D就结束了的,机器人的世界需要在仿真环境里能够操作,这就使得具身智能模型和多模态模型有很大区别。”


目前,与具身智能相关的模型大致分为进行路线规划的“大脑”模型和进行行动的“小脑”模型。张正友告诉记者,在规划方面,目前大语言模型虽然可以做出规划,但其通过文本理解世界,而现实世界的很多东西无法用文字描述,“比如动物不需要人类的语言,也仍然能够在3D世界里很好地活下来。”在行动方面,进行感知的行动大模型缺乏触觉感知,目前还没有达到真正能够标准化的程度,这需要整个行业一起努力。

腾讯首席科学家、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福田实验室主任张正友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 受访者供图


“从整个生态层面来看,目前机器人本体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稳定性需要打磨,一是如果要落地,精度还需提升。”前述项目经理对记者表示,“从我们现场调试的项目来看,主要问题基本出在机器人硬件上,如果抓取精度准,可能很少的代码量、工作量甚至很少的模型训练就能够让它完成工作。但现在精度低,稳定性也有问题,比如关节发热、本地上的一些接口频繁出问题,导致机器人突然断电、宕机等。所以目前从生态来看,大模型是第一波,具身智能是第二波,而机器人本体则‘卡’在这里。”


不过,就像大语言模型火热之后,市场上逐渐出现了适配大模型的硬件供应商。贝壳财经记者在WAIC现场也发现了许多为机器人企业供应零部件的供应商。多家供应商展台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他们所在的企业之前主要为工业机器人提供配件,包括关节轴承、电线等,而随着人形机器人的火热,他们今年也显著感受到了这一行业的发展潜力,并正逐步形成共同认知,坚定了投入方向。


“未来,技术与认知的进步正推动我们从‘割裂的拼接’走向‘有机的融合’——智能不再是塞进去的,而是在与环境的持续、闭环交互中真实涌现出来的。它意味着具身智能需具备强大的泛化能力——这个‘身’与‘智’要能动态、协同地进化,无缝地适应多变的环境,实现身、智、环境的圆融统一,它不再被束缚于单一功能或固定环境,而是能在工业、家庭、医疗等多种场景中理解开放任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才。非常幸运,我们正亲眼见证着这个‘身智融无碍’的未来在展开。”张正友说。


记者联系邮箱:luoyidan@xjbnews.com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