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度重构和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辅助工具跃升为新型“生产力系统”。2025年上半年,面对快速演进的技术周期,中国企业家的判断力与行动力,正在成为微观经济韧性的真实写照。
7月10日、11日、15日,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今年的主题为“中国经济:开放与韧性共生长”。7月10日,“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未来大会”上,《中国企业家人工智能应用调研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揭晓中国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的十大趋势。
2025年6月,新京报贝壳财经发起《企业家人工智能应用调查》,覆盖制造、科技、金融、互联网等18个行业,收集128位企业负责人的有效样本,企业类型涵盖中小企业、大型集团、初创公司与头部平台,其中42.97%为成立十年以上的成熟企业,17.19%为大型企业,35.16%为微型企业。这一多样化样本使报告具备较强的广谱参考价值和现实温度。
《报告》总结了企业加速部署人工智能时呈现的三个关键趋势,并为推动“人工智能+”的深水区突围给出四大发展建议。
1. 展望: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走深走实,构建企业智能化转型新支点
从调研结果来看,企业加速部署AI时呈现三个关键趋势:
趋势一:AI正加速成为企业中长期发展的“主引擎”
从调研数据来看,已有42.97%的企业将AI纳入三年及以上的战略规划,另有22.66%将其作为短期探索方向,合计超过六成企业已将AI明确纳入未来经营发展思路。这一趋势表明,企业不再将AI视为边缘化、实验性技术,而是将其作为驱动业务重构和组织转型的核心变量。
同时,尽管仍有25.78%的企业尚未系统考虑AI战略,以及8.59%明确表示当前无迫切需求,但从比例来看,持观望态度的企业已处于相对少数。总体来看,企业主流正在从“试点部署”走向“战略集成”。
更进一步,从AI被纳入的业务方向看,58.59%的企业计划未来一年在产品/内容生成方向部署AI,45.31%聚焦在销售和客户洞察,32.03%关注企业内部自动化。这些方向普遍具有业务结构性、决策驱动性和系统性特征,进一步印证了企业对AI的战略性认知提升。
此外,已有19.53%的企业认为AI在未来三年将“极大”重塑行业格局,另有28.13%认为将“明显改变竞争态势”,显示企业对AI未来影响力已有较为清晰预判,正在以战略性眼光重塑业务模式、技术储备与组织架构。
综上,AI的战略价值已在企业中加速落地,未来政策应从战略协同角度加强引导,例如推动各类企业将“AI能力建设”纳入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提升不同规模企业将AI转化为中长期增长动能的能力。
趋势二:AI应用从试点走向多环节协同,组织能力与培训机制亟待完善
调查显示,89.84%的受访企业已在不同经营环节使用AI,其中在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57.03%)、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49.22%)、客户服务与运营(46.09%)方面最为集中,体现出企业在运营、产品、客户等多维场景中已构建一定的AI应用基础。
但从组织能力与体系建设角度来看,整体仍处在结构化初期:
• 仅有16.41%的企业设有AI专职团队,多数企业仍处于“融入IT或数据部门”(25.78%)或“有意设立但尚未成型”(23.44%)阶段;
• 在员工培训方面,超过四成企业(47.66%)尚未启动任何AI能力培训,仅有14.06%实现了常态化培训机制;
• AI治理体系方面,仅11.72%的企业已建立相关制度,超六成企业尚未规划或仍在初步探索中。
以上数据说明,AI在企业内部的落地仍面临“能力空心化”问题。尤其在人才体系、制度框架、流程协同等方面尚未建立闭环机制,影响了AI技术在组织中的渗透效率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政策可在以下方面加强引导:推动企业构建“AI+组织”能力体系,将AI能力纳入员工通识培训、岗位胜任力模型与考核指标;鼓励企业设立AI专岗、跨部门应用小组,建立人才引进与制度建设联动机制,形成“从应用到能力”的完整闭环。
趋势三:企业呼唤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与协同生态
本次调研显示,企业在AI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障碍,分别为:缺乏能够熟练掌握的AI人才(47.66%),缺乏AI专业知识与技能(43.75%),尚未制定AI战略(33.59%),成本过高(29.69%)。
面对现实挑战,企业表达了对政府政策支持的高度期待,尤其在以下三个方面呼声最为强烈:AI普及型人才培训(62.50%);中小企业转型专项补贴(60.16%),数据安全与合规指引(51.56%)。
此外,46.88%的企业希望建立行业AI应用标准,32.81%期待政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显示企业对制度环境、资源连接机制与行业共同体的明确需求。
数据表明,AI应用已进入从“技术驱动”转向“政策托底、生态协同”的关键阶段。企业呼吁的并非泛泛的扶持口号,而是更具体、可执行、长期有效的机制支持。
2. 从战略跃迁到政策协同,推动“人工智能+”深水区突围
调研结果显示,尽管人工智能在企业经营中的渗透率持续上升,但其深层次应用仍受限于组织能力建设不足、治理体系滞后与转型路径模糊等结构性因素。未来,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走深走实,亟须在政策侧构建更具操作性的协同机制,为企业智能化转型夯实制度支撑与生态保障。
1. 强化战略引导与路径共识
数据显示,仍有近六成企业尚未将AI纳入中长期战略视野,约三成企业表示“尚无系统考虑”或“暂无迫切需求”。这表明,不同区域、行业之间的技术采纳路径存在明显不确定性。建议各级政府、产业园区与行业平台形成联动,结合本地主导产业与特色场景(如制造、金融、能源、医疗等),构建AI典型应用清单,推动“从案例到规则”的落地路径,使企业在战略层面具备更强的方向感与确定性。
2. 建立普惠化的能力支持体系
企业在AI转型中的最大掣肘集中于人才短缺(47.66%)与知识技能不足(43.75%),尤其中小企业在训练数据积累、模型适配、员工培训方面投入有限、能力有限。未来可设立“企业AI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开展通用AI培训、岗位适配诊断与工具使用培训,并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实施分层扶持,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起步门槛”,提升AI转型的普遍韧性。
3. 完善可预期的治理规则与责任边界
仅11.72%的受访企业建立了AI治理制度,超六成企业在治理制度方面尚无规划或缺乏标准,说明治理滞后已成为制约AI稳健发展的核心障碍之一。建议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可信AI评估机制建设,探索模型责任边界、“白名单”企业认证机制与数据合规操作指引,让企业对技术使用“有边界感”,在安全合规前提下放心用、持续用。
4. 促进产学研用生态联动
当前“模型依赖外部服务商”与“缺乏轻量化落地方案”是企业对AI转型的两大核心顾虑。应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地产业结合,探索可迁移、低门槛的解决方案,如垂类大模型、轻量算法工具包、行业数据沙箱等;同时支持更多科研成果通过产业联盟、联合实验室、开放平台加快“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推动AI真正“从前沿突破”走向“产业普及”。
未来,企业将是“人工智能+”行动最活跃的执行者,也是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核心实践者。《报告》希望以一线调研数据为锚,为政策制定者识别重点问题、明确扶持方向、设计制度工具提供真实参考,助力中国企业迈入更加高效、安全、有序的AI时代。
出品:新京报贝壳财经
出品人:苏曼丽
统筹:任娇
记者:丁爽 董怡楠
编辑:陈莉
设计:许骁 任婉晴
校对:付春愔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