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度重构和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辅助工具跃升为新型“生产力系统”。2025年上半年,面对快速演进的技术周期,中国企业家的判断力与行动力,正在成为微观经济韧性的真实写照。
7月10日、11日、15日,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今年的主题为“中国经济:开放与韧性共生长”。7月10日,“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未来大会”上,《中国企业家人工智能应用调研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揭晓中国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的十大趋势。
2025年6月,新京报贝壳财经发起《企业家人工智能应用调查》,覆盖制造、科技、金融、互联网等18个行业,收集128位企业负责人的有效样本,企业类型涵盖中小企业、大型集团、初创公司与头部平台,其中42.97%为成立十年以上的成熟企业,17.19%为大型企业,35.16%为微型企业。这一多样化样本使报告具备较强的广谱参考价值和现实温度。
《报告》显示,企业认为AI能在运营效率、客户体验、流程协同和品牌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68.75%的受访企业认为AI将在“降本增效”方面产生最大收益,78.13%的受访企业对AI带来“优化”“改变”或“重塑”行业格局持正面预期。在人工智能加速应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背景下,人才短缺与战略缺失成为企业部署AI的主要障碍,AI落地不仅是技术引入,更是能力转型,组织需要新的知识结构与岗位体系。
1. AI落地问题凸显:“人才短缺”与“战略缺失”成为首要障碍
调研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加速应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背景下,大多数企业已明确识别出AI落地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其中,“人才短缺”与“战略缺失”成为首要障碍,这说明企业在技术部署之外,已逐步将注意力转向长期能力建设与组织升级,这种问题意识本身也是积极信号,表明AI应用正从工具层面向系统性能力建设演进。
47.66%的企业表示缺乏能熟练掌握AI的复合型人才,另有43.75%的企业指出缺乏AI专业知识/技能。这两个选项占比位列前两位,说明在应用工具普及后,企业更加关注“人”的问题。这一结果并不代表消极局面,反而说明企业已明确,AI落地不仅是技术引入,更是能力转型,组织需要新的知识结构与岗位体系。这为AI培训体系建设、内部人才培养、复合型团队组建提供了现实依据。
有33.59%的企业表示尚未制定系统性AI战略,位列第三。这反映出许多企业在推进局部应用后,开始意识到战略牵引对AI落地效率与组织协同的重要性。
这类反馈并不意味着企业“停滞”,而是反映出AI已不再是“边角项目”,而亟须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路径的核心逻辑。这种战略性意识的觉醒,预示着未来企业对AI的管理方式将更加主动和系统。
29.69%的企业认为AI应用成本过高,另有27.34%的企业担心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这类外部约束因素虽未排前列,但其被纳入调研选项前六名,也说明企业在迈向AI规模化部署前,正认真评估技术背后的合规性与资源消耗。但相较于人才与战略问题,这类问题更易通过采购方式、技术合作、标准制定等方式获得阶段性解决,具备更高的可控性和现实解决路径。
调研中,仅有17.19%的企业认为“员工接受度不足”是主要障碍,且回报率低的选项仅占21.88%。这表明AI在企业一线使用过程中整体接受度较好,并未引发普遍性抵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企业文化具备一定开放性,员工对AI的使用场景、效率改善作用已有初步认可。未来,只需进一步引导认知、加强赋能,就可逐步提升AI在人岗匹配中的效率。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调研发现,企业对AI的应用已不再仅停留在“工具层”或“试验层”,而是走向了更深层的“结构认知阶段”,问题的提出,正是能力体系升级的开始。
2. 近七成受访企业认为AI可直接带来“降本增效”
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对人工智能的价值预期已从“探索性尝试”迈向“现实性收益”,68.75%的受访企业认为AI将在“降本增效”方面产生最大效益,成为最具共识的预期方向。同时,在用户体验优化、流程协同、差异化竞争等维度,AI也被企业赋予了显著的正向期待。这一结果表明,AI正被视为直接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力的生产性力量。
数据显示,高达68.75%的企业将“降本增效”作为AI带来最大价值的首选环节,该项占比远超其他选项,表明多数企业对AI在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或运营成本方面的信心明确。这说明企业已不再将AI视为“未来可能有用”的技术,而是具有即时可感、可测效益的现实工具。尤其在流程自动化、任务标准化等领域,AI正迅速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模板。
接近一半企业(48.44%)选择“用户体验优化”作为AI效益体现的重要环节,显示AI不仅被用来“做得更快”,更被寄望于“做得更好”。这反映出AI在客服响应、内容推荐、产品交互等场景中,已在改善用户接触界面、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建立起企业对其的正面认知,AI正从后台效率工具走向前台价值提升引擎。
数据显示,39.84%的企业看好AI在提升内部组织效率方面的作用,包括流程自动化、任务协同、跨部门沟通等环节。说明AI不只是提升单个岗位效率,更正逐步影响整个组织的协作模型。企业开始关注AI在“人+人”“人+工具”的协同配合中所扮演的调度与协调角色,这为未来“AI嵌入式组织形态”提供良好的试验土壤。
这表明企业对AI的认知已不再停留在技术工具阶段,而是在逐步建立从运营效能到价值塑造的全链路理解。AI已被视为一项可以兼顾效率与创新的综合性能力资源。
3. 近八成企业认为AI将在三年内重塑或优化行业格局
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对人工智能在中短期内对行业格局的影响普遍持积极预期。高达78.13%的受访企业认为AI将在未来三年对行业产生优化、显著变革乃至重塑级影响,这表明AI不再被视为“远景技术”,而是被赋予改变行业竞争结构的现实性作用。AI已成为企业对未来市场位置、业务模型和价值创造方式进行战略考量的重要变量。
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的是“中等(优化为主)”的判断(30.47%)。这表明大多数企业认同AI将在行业内部流程、效率与产品服务体验等方面带来实质性优化,但对“剧烈重塑”持相对审慎态度。
这是一种成熟而务实的认知,反映出企业对AI价值的肯定来自实际部署和观察,企业预期以“温和演进”为主,强调过程可控、成本合理和价值累积。
另有28.13%的企业认为AI将在未来三年“明显改变行业竞争格局”,说明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判断AI不仅影响企业内部运营效率,更将成为行业层级重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力量。这反映出企业对AI在客户认知、服务形态、商业模式上的“撬动潜力”抱有战略性关注,显示出对AI“外溢效应”与“扩展效应”的较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近两成企业(19.53%)认为AI将在未来三年“极大重塑行业”,即行业边界、主导者结构和基本规则都将可能发生根本变化。
这类判断虽非主流,但显示出在部分企业中已形成了对AI颠覆性潜力的“跃迁型认知”,其存在为产业创新、技术引领和资本转向提供了先锋信号。
从消极预期来看,仅11.72%的企业认为AI未来三年对行业“影响较小”,而仅10.16%的企业表示“不确定”,两者合计不足四分之一,反映出AI未来三年的产业影响路径已较为明确,企业认知趋向清晰稳定。
这说明,“AI将带来影响”的共识已经形成,差异仅存在于影响的强度与层级判断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研究发现,企业已普遍不再将AI视为战术工具,而是作为可能重新定义竞争逻辑、用户价值和行业排名的长期变量。在未来三年,围绕AI的组织结构、业务路径和市场策略将持续调整,企业所处的行业生态也将在“局部改写”与“系统重塑”之间快速演进。
出品:新京报贝壳财经
出品人:苏曼丽
统筹:任娇
记者:丁爽 董怡楠
编辑:陈莉
设计:许骁 任婉晴
校对:付春愔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