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产业生态应该是不怕供应商赚钱的。”7月24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2025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大同)研讨会上,信义光能(0968.HK)行政总裁李圣泼如是表示。


从不久前A股上市公司中报预告来看,光伏行业最难熬的时期尚未过去,行业性的整体亏损依然在持续。寒意自产业链上游门槛最高的硅料环节层层向下传导,生存压力撕裂了身处不同环节、互为上下游的企业,有企业坦言“当下实现盈利几乎成了一件千夫所指的事,甚至会收到供应商要求降价的邮件。”


在行业协会主办的这场以供应链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来自协鑫科技、阿特斯、一道新能、阳光新能源、信义光能、永臻科技与福斯特七家光伏企业的企业家探讨了周期下行业共同治理“内卷外溢”的可能性。


供需失衡未解,产能出清或需有形的手


“从业者过于贪婪导致了产能急剧扩大,从而引起了产能过剩。供求关系不解决,全行业大家面临的问题很难解决。”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熊海波表示,当前行业如希望尽快走出周期,不仅需要企业自我革命,同时也需要政府、协会等出手干预进行整合,让多余的产能尽快出清。


近期政策层面反内卷动向频繁。7月3日,工信部召开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表示,要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修正草案进一步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


在多位企业家看来,政府有形之手的参与有望成为产能出清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具体措施可以包括提高新建产能审批门槛、出台政策支持行业整合、利用行政手段关闭利用率落后的产能等。


而来自有形之手的调度也可下溯至产业链的终端,由央国企担任主力的集中式项目开发环节。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蒋琼表示,应用端投资企业从收益率角度出发,追求系统造价极致降低的观念需要改变,更应该思考如何在电力市场化的情况下实现更好的收益。原先投资企业的测算是基于固定的成本与固定的电价,降低系统成本意味着收益上升,而随着电力市场改革,成本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考核因素,更需要关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稳定运行。


“现在行业相当于大型企业在招标的时候压价,上游企业对辅料企业压价,辅料企业对中小供应商再压价。行业还是需要从投资方开始做一些改变,让整个生态能够存续下去。”蒋琼表示,数据显示光伏各产品合格率自2022年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也印证了企业在亏损下只能考虑极致降本甚至通过一些牺牲质量的办法降本,埋下安全隐患。


福斯特CEO周光大提出,当前对包括光伏在内制造业而言,价格几乎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实际上每一个光伏电站的发电与收益表现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光伏产品在终端的运行情况也是不同的,但企业没办法将这些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反馈形成可以量化的指标,导致最终在招投标时依然采纳价格这一单一维度。他认为,当下应该引入新的评价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形成需要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合力。


“不怕供应商赚钱”,打造共赢生态


此次研讨会以产业链发展为主题。对话环节中来自辅材环节的两家企业——生产光伏玻璃的信义光能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李圣泼与生产光伏边框的永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献利——均表示了希望建立良好产业生态的愿望。


“当前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几乎都是在挤压供应链,我不赚钱,我也不希望你赚钱;我亏钱,我希望你比我亏得更多。在当下的行业中,赚钱几乎变成了一件千夫所指的事,这是极其不健康的。”汪献利表示,永臻股份也是组件企业培养起来的供应商,但如今企业之间的互相伤害,势必会带来供应链资源的浪费。李圣泼表示,良好的产业生态应该是不怕供应商赚钱的。


这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全球市场。熊海波表示,中国光伏行业当前存在的现象是“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如何预防这样的现象出现,减少资源浪费,是值得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打造一个共生共荣的生态,让产业在中国、在全球都能够健康发展,让所有的从业者都能够盈利,这应该是行业发展的初衷。


对于企业而言,需求端“开源”则是消化现有产能另一项可行的方法。


协鑫科技高级副总裁胡泽义表示,目前光伏发电的价格已经很有竞争力了,行业更需要做的是通过扩充应用场景打开市场规模,国家提倡的零碳产业园等场景提高新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比重。


汪献利提到,公司除了光伏外,同时在探索产品在汽车、储能、数据中心等产业中的应用。他认为这样的思路同样适用于整个行业。


与拓宽需求一体两面的,是寻找差异化路径下的增量市场。


一道新能CTO宋登元提出,前几年的产业高速发展期,多家企业选择了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这也最终导致了商业模式的趋同。专一化的路径更有机会带来安全的商业模式。下游的应用场景其实是非常广阔的,每一种场景都一案一策需要多种解决方案,提供了企业差异化发展的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