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文|蔡嘉瑶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中美互降关税落地两周,全球产业链仍经历深度重构与剧烈震荡。根据5月12日发布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双方在关税问题上达成阶段性协议,“90天关税休战协议”标志着贸易摩擦的阶段性缓和。


但此前的关税筑墙袭扰了国际经贸秩序,特朗普政府发起的“美国优先”关税政策不仅针对贸易逆差,更意图颠覆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重塑有利于美国的世界经贸版图,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产生极大冲击。


当前,关税暂缓期行将过半,尽管中美达成阶段性贸易协议,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然而美方以芬太尼为借口对我国无理加征的20%关税仍在实施,特朗普政府与大部分国家的谈判亦未取得消除关税壁垒的实质性进展。此外,美国针对进口汽车、钢铝的232关税,以及对进口药品、半导体的232调查仍在进行,全球高技术领域供应链面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潮。


中国作为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在全球贸易格局和供应链重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在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中肩负特殊使命。面对这场产业链巨变,我们需要准确认识当前趋势与风险,立足我国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应对挑战,把握供应链重塑机遇,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畅通。


关税战深度冲击全球供应链高技术领域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


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深化的产物。全球供应链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跨境高速流动的“主动脉”,其公共产品属性意味着可为各国提供高效、普惠的资源配置平台,实现全球生产网络有机联通,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改善,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然而,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单边关税政策,以“对等原则”为名行“关税霸凌”之实,对多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严重损害多边贸易制度和规则,显著推高全球贸易壁垒水平,不仅撕裂全球产供链的协同网络,更使这一公共产品的稳定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面临挑战。


在此背景下,高技术领域供应链断裂风险正在上升。全球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供应链面临重构压力,特斯拉等跨国企业正放缓全球布局以规避供应链断裂,福特公司预测特朗普关税造成的供应链破坏或导致全行业汽车生产中断,公司今年预计承受15亿美元利润损失,半导体企业囤积库存应对供应链中断恐慌。IMF因美国关税政策的急剧变化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8%。


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导致不确定性扩散至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震荡,国际航运价格上涨,导致跨国供应链运行成本持续高企。


同时,关税谈判背景下企业加速供应链转移与重组,全球供应链分化与割裂风险上升。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威胁若各国在90天内未能达成贸易协议,关税税率将很快恢复到“对等”水平。


我国供应链韧性稳健、优势明显,在危机中育新机


在危机中育新机,尽管特朗普关税政策袭扰全球供应链,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牢固,供应链韧性足、竞争力突出,有能力和优势在全球产业链变革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历史经验表明,关税筑墙既无法解决结构性贸易失衡,更无益于转嫁国内矛盾。特朗普关税政策反噬作用明显,美国一季度GDP萎缩、制造业产出创历史新低、贸易逆差扩大。我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下美国军工、医疗陷入供应链危机,对美农产品、汽车等加征关税直击共和党票仓,5月12日中美谈判阶段性成果不仅体现了我国精准反制的政策效果,同时也暴露出美国供应链自给能力的脆弱性。


与此同时,中国供应链韧性凸显,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加速,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GDP同比增长5.4%,工业生产增长加快,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我国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将关税博弈压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重构动力,彰显战略定力。


我国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伙伴基于互利共赢的基础开展国际供应链合作,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内生动力强大。尽管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袭扰,今年一季度中美双边贸易仍增长4%,美国供应链对中国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日用品等依赖并未减弱。同时,我国与东盟、欧盟、“一带一路”贸易保持较快增长,与欧盟供应链优势互补,一季度中欧进出口增长1.4%,在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合作密切,与“一带一路”国家供应链深度互嵌,一季度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0.9个百分点。反观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罔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规律,不仅无法“让美国更强大”、推升美国民众生活成本,且严重损害其国际供应链合作基础与信用。


主动把握中国机遇,“中国方案”必将为世界经济复苏点亮明灯


面对特朗普关税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要积极主动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中的中国机遇,坚守合作共赢航向,不忘开放包容初心,展现大国智慧与战略定力,“中国方案”必将为世界经济复苏点亮明灯。


中国以系统性战略思维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治理体系,从以下四个维度展现大国担当:


第一,筑牢全球供应链治理体系根基。中国坚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积极通过世贸组织平台进行建设性对话,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加强与各国在基础设施、贸易规则、标准互认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健全供应链跟踪检测和联防联控机制。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积极倡导引领新方案,加强与南方国家对话,‌强化共识和区域协同治理,携手应对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国际经贸规则碎片化与技术壁垒高筑的挑战‌。


第二,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供应链体系。自主创新与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协同实施,打通供应链关键环节“梗阻点”,加强供应链战略谋划,政府、企业、机构在产业组织能力、基础科研水平、企业创新效能、基础设施联通等方面协同发力。积极培育开放创新、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生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着力打造安全可控、灵活多元的供应链体系,针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实施“备份”,防范产业外迁布局中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的流失。


第三,引领新经济领域规则重构。抢占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新赛道的规则制定话语权,率先构建数字贸易规则体系、确立绿色能源标准框架,在国际协定的关键技术规则中嵌入前沿技术伦理约束。创新多边合作范式,破解规则碎片化困局,创建技术规则协同机制,通过RCEP升级谈判、金砖自贸区建设等路径,将技术规则转化为多边制度安排。深化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速自贸区改革试验‌,加大压力测试力度,积极构建规则对接工具箱。


第四,深化全球供应链立体化合作。深挖我国与贸易伙伴的供应链互补性,携手推进产供链开放合作,丰富与拉美、中亚、东欧等地农产品合作,深化与东盟、俄罗斯、澳大利亚在传统及新兴能源领域供应链合作,加强与欧盟、日韩等在科技领域交流。深化“一带一路”贸易制度性合作框架,拓宽人工智能、数字贸易等合作领域。搭建全球供应链合作平台,积极运用展会经济,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等方式,巩固扩大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