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秦胜南)5月21日,新京报记者获悉,饿了么日前联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举行算法公开恳谈会,主动公开配送时间预估算法。会上,骑手、商户、用户、专家学者等多方进行了充分坦诚的沟通互动,以进一步提升算法透明化程度,持续加强骑手权益保障。
给予更合理的配送时间,为骑手提供送单规划和建议的同时,做好商家履约与用户体验,是配送时间预估算法的出发点。据饿了么算法技术专家介绍,这一算法模型涵盖骑手接单、商户出餐、骑手取餐、骑手送餐各阶段,需要综合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天气情况、取餐距离、商户出餐预估时间、骑手背单数量、骑手移动速度、用户小区内配送难易程度甚至所在楼层等,以预测骑手配送所需时间。
“有多少配送时间”,是骑手送单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有骑手关注,“为什么订单上会有平台期望送达时间和要求送达时间两个时间,第一个作用是什么,是否与考核有关?”平台算法专家回应,平台期望时间是用户下单时给出的预估送达时间,用于方便骑手合理规划配送顺序,不会以此考核。为了让骑手有足够时间配送,要求送达时间会更充裕,在商家出餐慢、配送异常等情况下,还会增加配送时间。
外卖配送场景复杂多变,“接、取、送、达”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异常。饿了么算法技术专家提到,在无法完全覆盖的情况下,平台还为骑手提供了专门保障机制,比如异常场景报备、特殊情况豁免等,让配送时间机制更加完善。
作为即时配送算法委员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玉认为,这一算法考虑了各项关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科学性。他提到,在订单高峰时段,骑手可能因连续工作、体力等因素致配送效率下降。此外,有多个订单同时分配给骑手时,不同订单的取送地点、先后顺序等衔接问题,可能导致预估时间与实际时间存在偏差,算法在这些方面可进一步完善。
还有骑手提及“为什么有时会感觉配送时间突然变短?”这也是一些骑手关注的所谓“偷时间”问题。
“并没有,不可能,也不会允许有‘偷时间’这样的事情发生。”对此,平台算法相关负责人说,经实际检测,也不存在既定配送时间缩短的情形。会出现误解的原因在于,目前以秒为单位的倒计时表达方式下,骑手的手机网络、配置、手机App运行空间等存在客观差异,可能导致倒计时功能出现卡顿,这样会让骑手感觉时间快进了。事实上,这类异常情况不会缩减骑手配送时间,骑手用时均为标准时间。“基于这些反馈,后续我们会优化完善计时表达方式,同时会充分考虑骑手配送的实际情况,减少配送过程中的提醒焦虑,避免引发误解。”
“外卖配送的时间预估算法,直接关联到平台的激励与考核机制,与骑手的劳动压力密切相关,对骑手的工作行为有深远影响。”恳谈会上,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认为,在保障运营效率的同时,外卖平台需要在效率与公平、激励与安全之间实现平衡。他建议,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完善:一方面,设定时间参数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情形下的体力支出差异,如高温天气下适当放宽时限,防止过度劳动和健康风险;另一方面,将因天气、交通等不可控因素引起的延误引入主观评估纠偏机制,借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客观+主观”的考核方式,建立更公平的考核方式,以提升算法决策的合理性与人性化。
饿了么骑士权益保障负责人胡珺表示,接下来,饿了么将综合多方诉求,进一步优化配送时间预估算法,确保公开性和透明度,持续深化多元沟通机制,切实保障骑手权益。
编辑 李严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