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血管健康的关注,倡导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何让血管保持“年轻又通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主治医师朱晓晨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出发,为大家制定了一套血管养护方案。
“血管就像身体的‘高速公路’,一旦堵塞(如血栓、脑梗死)或‘塌方’(如脑出血),后果很严重。而脑梗死、脑出血、血源性痴呆、脑萎缩等多种疾病,都和血管老化(动脉硬化)相关。” 朱晓晨介绍,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是“血管杀手”;传统医学则认为,气血瘀滞、痰浊内阻是血管堵塞的根源。
朱晓晨表示,养护血管的基本原则为“吃清淡,动起来,泡泡脚,少熬夜,心态好”。
饮食:吃出“清透”血管
朱晓晨指出,现代医学建议,养护血管饮食方面要少油少盐,多吃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深海鱼(富含Omega-3)、优质坚果。此外,富含花青素水果(如蓝莓、桑葚、杨梅)也可以起到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的作用。
传统医学的养护血管饮食妙招则包括山楂陈皮茶、黑木耳红枣汤。
山楂陈皮茶:山楂10g、陈皮5g,泡水代茶饮,能活血消脂,适合血脂高的人。黑木耳红枣汤:黑木耳(活血化瘀)、红枣(补血),煮汤喝,可辅助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免疫力,预防动脉硬化。
运动:动则气血通
现代医学建议人们每天快走30分钟,或选择游泳、瑜伽、普拉提等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
传统医学则可尝试敦踵法、八段锦。
敦踵法(踮脚):每天踮脚尖50次,刺激脚底穴位,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八段锦:通过舒展肢体、牵拉筋络、改善气血运行,尤其“双手托天理三焦”一式,能舒筋活络,调和全身气血。
泡脚:睡前“血管SPA”
中医认为,“脚是第二心脏”,泡脚能温通经脉。泡脚的基础方为:生姜、艾叶,煮水泡脚(高血压患者水温不宜过高)。瘀血体质人群(舌暗、易痛):在基础方中添加红花、大血藤、川芎。痰湿体质人群(肥胖、舌苔厚):在基础方中添加花椒、益母草、白芷。
自我按摩:每天5分钟,血管更轻松
中医按摩能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朱晓晨还推荐了以下几个简单有效的穴位。
百会穴(头顶正中央):用中指轻轻按揉1-2分钟,顺时针30圈,逆时针30圈,可调节血压,缓解头晕、头痛。
风池穴(后颈发际两侧凹陷处):双手拇指按压,稍用力揉按1-2分钟,有酸胀感为宜。可改善脑供血,预防颈椎病引起的头晕。
内关穴(手腕横纹上3横指,两筋之间):拇指按压,配合深呼吸,每次1-2分钟。调节心率,缓解胸闷、心慌。
足三里(膝盖下4横指,胫骨外侧):拇指或食指用力按压,有酸胀感时保持30秒,重复3次。增强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
太冲穴(脚背大趾与二趾交界凹陷处):拇指按压,向脚趾方向推揉1-2分钟。疏肝理气,降血压,缓解紧张情绪。
朱晓晨提醒,按摩时配合温热掌心搓揉穴位,效果更好。
情绪:别让血管“生气”
朱晓晨指出,长期压力大、爱发火,血管也会“紧绷”。现代医学建议,可以通过深呼吸、正念冥想调整情绪,传统医学则建议玫瑰花代茶饮,菊花、决明子代茶饮。
玫瑰花代茶饮可以疏肝解郁,适合焦虑、失眠的人。菊花、决明子代茶饮可以清肝降火。
朱晓晨提醒,日常养护血管,要勤测血压、血脂、血糖,如果突然出现头晕、手脚麻木、口舌歪斜、言语含糊、单侧肢体乏力等症状,需警惕脑梗;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应警惕脑出血,立即就医。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