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韦博雅)5月13日,在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人形机器人”高端闭门会上,北京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肯定了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对机器人硬件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的意义,其表示,未来天工机器人将在软硬件、自主导航、大小脑等方面实现升级。


今年4月,北京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夺冠。唐剑透露,为了此次比赛,在硬件上,创新中心增加了机器人腿部的长度、并将脚踝、膝关节往上移,减轻腿部重量。同时,整机做了轻量化设计,并对关节进行了优化、对脚底做了缓冲。在软件上,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并将机器人放到实际环境中不断试错,让它能够应对马拉松道路上的各类地形。


唐剑表示,马拉松是对机器人硬件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运动能力的一次极限测试,“就像训练一个足球运动员,如果他连90分钟都跑不下来,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的。人形机器人要实现产业化落地,我们肯定需要它7×24小时工作,那么它的可靠性、稳定性要非常好才行。”


半程马拉松比赛后,天工机器人将实现何种升级?唐剑表示,一方面,创新中心会持续迭代和升级机器人软硬件,全面提升机器人的可靠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创新中心将把人形机器人全自主导航作为研发的重点。


“人形机器人全自主导航是肯定可以做的,但现在汽车上的自动驾驶方案,并不能直接应用到人形机器人上,汽车只有四个轮子,而人形机器人有几十个关节,规划路径很难,同时,业内还没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自主导航解决方案,比如如何架设传感器,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唐剑说。


除此之外,唐剑透露,未来机器人的大小脑也将持续迭代升级,为了让机器人实现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具身智能的多模态大模型和视觉模型,以及全身控制的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全身控制器WBC等,都将是创新中心研发的重点。

唐剑还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测试体系和相关标准不够完善,需要业内共同努力建设。今年,创新中心也将在机器人实际产业落地上做更多探索。


北京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