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4月29日,由中船海神公司牵头,联合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和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所自主研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款“急救(转运)无人机”,在浙江、上海两地完成了模拟“海上伤员急救转运、院前病员前接救治、战场伤员救治后送”等三种场景的实战应用演练。
该“急救(转运)无人机”是国家“首台套、补短板”的重大科研攻关专项孵化出的产品,科研样机于4月8日在上海“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正式亮相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和专家的广泛关注。
新京报记者从应急总医院获悉,在风高浪急的海上演练过程中,接到执行“海上渔民受伤”救援指令的急救(转运)无人机飞抵甲板,当患者被转移到机载的“智成急救舱”内后,急救(转运)无人机在现场和转运途中连续实施“呼吸、监护和输注”等高级生命支持,有效保障伤员生命安全;在院前病员前接救治的演练中,接到“120”指令飞抵的“急救(转运)无人机”为突发心脏病患者在现场和途中实施了“除颤、呼吸和监护”等救治措施,赢得了“白金十分钟”的抢救时间;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环境演练中,接到指令装载伤员的急救(转运)无人机,飞越崇山峻岭,安全降落到了35公里外的“智成方舱医院”,及时挽救了年轻战士的宝贵生命。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表示,“急救(转运)无人机”在三种场景下的成功演练,有效验证了该装备在海上、院前和战场环境下的医学救援能力,弥补了这些场景条件下医学救援的诸多不足与短板,将有力提升我国“应急、应战和基础医疗”医学救援的综合能力。
图/应急总医院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