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研发模式还在科技迷宫中盲人摸象时,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一场由AI驱动的技术革命已悄然完成破局。
4月25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位于北京昌平的中海储能研发实验室见到了正在工作的中海储能总经理王屾。在他身后,铁铬液流电池正在运行,保证着远程绿色电力的稳定输送。
2022年,AI改变了中海储能的研发。当中海储能的FlowBD大模型首次将材料筛选实验从万次压缩到百次时,原本需要经年累月的探索,中海储能团队短时间内就找到了最优解。研发人员目睹了这一奇迹时刻,传统研发的笨重铠甲正在被AI算法层层解构,将传统研发的“马拉松”变成了“百米冲刺”。
这种指数级跃迁的研发革命,正在重塑这家储能新锐的每个技术基因、每个研发环节。当锂电行业陷入价格混战、钠电赛道拥挤逐鹿时,这家专注铁铬液流电池的企业,正用“院士智慧+AI算力”双引擎配置,在长时储能这片万亿级蓝海中劈波斩浪。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中海储能总经理王屾。
三地落子,扩张产能版图
铁铬液流电池作为长时储能技术的代表之一,循环寿命超20000次、一次投入即可满足25年的使用,其安全性高、电解液成本低廉,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备受关注。
中海储能正在运行中的铁铬液流电池。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 摄
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年轻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产能版图。王屾在采访中透露,“近两年,我们将在全国建成三大生产基地。”
据王屾介绍,南部基地扎根广东惠州惠阳区,背靠珠三角成熟的产业链和旺盛的储能需求;中部基地选址河南兰考县,辐射中原地区快速发展的新能源市场;北部基地则落子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风电、光伏资源和低廉的能源成本。三大基地全部投产后,每个工厂的年产能将达到3GWh,足以支撑中海储能在未来两年的市场扩张需求。
“我们的布局不仅仅是产能的扩张,更是对供应链和区域市场的深度优化。”王总解释道。在新能源行业,产能的合理分布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响应速度,而中海储能的“三地战略”,正是其应对行业竞争的重要筹码。
化工电厂插上AI的“翅膀”
在新能源行业,技术领先是突围的核心。而中海储能的研发实力,堪称阵容“豪华”。
“我们是一家典型的产教融合企业,由徐春明院士领衔,18名教授参与研发。”王屾介绍道。这支顶尖的科研团队覆盖了从材料科学到电化学机理,再到工程化落地的全链条技术攻关。
硬件方面,中海储能的实验室堪称“国家级配置”——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及国家级工程中心。据王屾介绍,三个中心的硬件设备金额都超过了5亿元,“我们有最好的硬件设备、实验设备。”
最令人瞩目的还是中海储能在AI领域的突破。自2022年开始,中海储能推出了全球首款铁铬液流电池专属大模型——FlowBD,并在2024年底结合DeepSeek升级至FlowBD-R1版本。“以前,一项材料优化可能需要上万次实验,而现在,AI可以将筛选范围缩小到百次量级,研发效率提升了几十倍。”王屾表示。
当行业还在为万次实验数据疲于奔命时,中海储能的FlowBD大模型已让研发进入“思维链时代”。2024年诞生的FlowBD-R1推理引擎,如同给电池研发装上了“时空压缩器”,将传统研发的“马拉松”变成了“百米冲刺”。那些曾经需要消耗吨级电解液才能验证的配方,如今在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中,早已完成了一场场数字世界的“预演”。
基于自身创造的强大技术壁垒,当前,中海储能500kW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模块及装备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铁铬液流电池被北京市列为新基建领域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在新基建项目建设中推广应用,对符合要求的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同时进入北京市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荐目录,拥有国家能源建设投资企业和地方政府产业落地、储能开发建设合作项目,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中海一号产品展示平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 摄
期待从“技术可行”到“商业爆发”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新能源行业的“内卷”现象时,王屾称“内卷是一把双刃剑”。
在他看来,行业竞争激烈恰恰证明了中国新能源制造业的强大。“只有足够成熟的产业,才能支撑如此多的企业参与竞争。”但另一方面,无序的价格战也导致许多企业陷入“不降价就没订单,降价就亏损”的恶性循环。
“解决内卷的唯一办法,就是靠技术建立真正的壁垒。”王屾强调。在中海储能的战略中,铁铬液流电池的长寿命、高安全性和低成本是其核心竞争力。
“我们其实一直在做行业内没有人做过的事,我们生产的不仅是产品,我们还在构建整个铁铬液流电池的产业链。”王屾表示,中海储能仍在加大研发投入,“新能源行业的技术迭代极快,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
另外,据王屾介绍,中海储能牵头制定了行业内很多标准。中海储能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及大型国央企等力量,牵头制定从机理研究、核心原材料、智能制造产线到项目建设的标准。
中海储能目前已参与《NB/T 11487-2024 箱式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通用技术要求》《NB/T 11489-2024 铁-铬液流电池通用技术条件》《NB/T 11488-2024 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变流器通用技术条件》三项标准制定工作,牵头组织《铁铬液流电池第4部分:离子传导膜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铁铬液流电池用电解液回收要求》《铁铬液流电池第2部分:双极板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三项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尽管目前主要聚焦国内市场,但中海储能的野心并不止于此。“液流电池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日韩等高电价地区,需求非常旺盛。”王屾透露,公司已在筹备海外市场拓展计划,未来将逐步推动国际化布局。
在被问到中海储能的愿景时,王屾回答道:“我们要让用户实现经济性拐点。”的确,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经济性”始终是规模应用的最后一道门槛。中海储能正以铁铬液流电池为支点,撬动这个关键拐点——从“技术可行”到“商业爆发”的转折时刻。
或许,正如王屾所说:“行业周期总会起伏,但真正能走得更远的,永远是那些手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而中海储能,正在成为这样的标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