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节,举国同庆。十一假期,不妨试试这十道带有“国”字谐音的美食,让餐桌别具风味。


过油肉


过油肉。 图/IC photo


过油肉是山西名菜,号称“三晋一味”,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列为皇宫珍馐第一味,每到庆典盛会,第一道菜必先上过油肉,奉为“至上珍宝头肴”。这道菜通常选用鲜嫩里脊肉,切成薄片后滑入热油中,待肉片迅速变得金黄出锅。过油肉的肉片外软里嫩,色泽诱人,咸鲜适中,醋香恰到好处,极具山西特色。2018年,“山西过油肉”被评为“中国菜”山西十大经典名菜。


回锅肉


回锅肉。 图/IC photo


回锅肉的独特之处在于“回锅”——先煮后炒,两次烹调之后,猪肉的口感不柴不腻,蒜苗、青椒等配菜,增添更加丰富的口感层次,配上灵魂豆瓣酱,回味悠长,非常下饭。火候、油温拿捏得当的厨师,还能把每个肉片做成卷窝形状,俗称“灯盏窝”。2018年,“四川回锅肉”被评为“中国菜”四川十大经典名菜,美味程度可见一斑。


地锅鸡


地锅鸡。 图/IC photo


地锅鸡,是在苏北、鲁南、豫东、皖北等地都受到欢迎的菜肴。过去,人们在土灶上用铁锅炖煮鸡肉,周围贴上面饼,既方便又美味。鲜嫩的鸡肉经炖煮后,汤汁浓郁醇厚,面饼中也吸收了鸡汤的香气。制作地锅鸡时,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土豆、豆角等配菜,增加口感的丰富度。地锅鸡集饭菜于一体,乡土气息浓厚,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质朴和醇厚。


锅包肉


锅包肉。 图/IC photo


锅包肉起源于黑龙江哈尔滨。起初是为适应外宾口味,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锅爆肉”,后因外国宾客口音差异,又被口口相传为“锅包肉”。其主要食材是猪里脊肉,经过切片腌入味、裹炸浆、炸至金黄色后,再拌炒勾芡而成。锅包肉外焦里嫩,酸甜可口,深受人们喜爱。2022年,哈尔滨锅包肉入选《地标美食名录》。


果仁菠菜


果仁菠菜。 图/IC photo


果仁菠菜是一道由花生米、菠菜等调拌而成的凉菜,口感甜润,营养丰富。菠菜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搭配花生米的香脆口感,令这道小菜既美味又健康。


牛油果沙拉


牛油果沙拉。 图/IC photo


牛油果是原产于墨西哥等地的油性水果,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牛油果沙拉的制作没有定式,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搭配不同食材,如虾仁、蔬菜、水果等,这道菜简单易上手,在快节奏生活中,是平衡时效和营养的不错选择。


锅贴


锅贴。 图/IC photo


锅贴通常为细长形状,底部金黄酥脆,上部柔软多汁,馅料则根据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多有变化。如在沿海省份山东,就有墨鱼锅贴、大虾锅贴等水产口味。在当地,吃上一口锅贴,配上小米面熬煮的甜沫,总是能让美好的早上充满干劲。


锅盔


锅盔。 图/IC photo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说的就是锅盔了。锅盔是陕甘宁青地区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相传锅盔在古代被用作兵士军粮,后经历代传承创新,也根据地域区演变出诸多做法,如乾州锅盔、西和锅盔等。


红桃粿


红桃粿。 图/IC photo


红桃粿,又名红曲桃,是广东潮汕地区小吃。其外形酷似桃子,有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的寓意。其外皮由糯米粉制成,软糯有嚼劲,内馅通常有糯米、香菇、虾米等。潮汕饮食文化以精细、鲜美著称,红桃粿正是代表之一。


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 图/IC photo


过桥米线是云南特色小吃。相传清朝时滇南有一湖心小岛,一位妻子常常过桥为岛上苦读的丈夫送饭,因路途遥远,饭菜总是易凉。一次,妻子偶然发现热汤上漂浮的油脂可以保温,于是把肉片、蔬菜等切得极薄,米线单独盛放,食用时再倒入热汤中,过桥米线因此得名。一碗正宗过桥米线,汤头通常由鸡、鸭、猪骨等长时间熬制而成,味道醇厚浓郁,配菜丰富多样,米线爽滑劲道。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