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接入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历史开始起航,如今已行至30年。


4月19日,以“潮涌网络 向新出发”为主题的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高端对话活动在中国互联网诞生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吴建平,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原副主任钱华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作为“互联网名人堂”中国入选者出席活动,各自总结了中国互联网发展30年历史,并对中国互联网未来提出期望。这是四位“互联网名人堂”中国入选者首次同台。

四位“互联网名人堂”中国入选者首次同台,从左到右依次为钱华林、胡启恒、吴建平和李星。图/主办方供图


中国改革开放和互联网诞生在同一时代值得庆幸


他们是中国互联网30年历史的奠基人。胡启恒、钱华林、吴建平和李星分别于2013年、2014年、2017年和2021年入选国际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名人堂”。该荣誉由国际互联网协会在2012年设立,旨在表彰互联网领域杰出贡献者。


回忆30年,胡启恒院士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这两件伟大的事发生在同一个时代,而我们正好赶上了这个时代,这是我最值得庆幸的事情。”


她认为,互联网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有了这样一个条件,中国改革开放了,我们能开门就开门,能开窗就开窗,就开了一个互联网的窗户。中国用惊人的速度,在进行信息革命的年代,我们在飞速的发展过程中,就有了互联网的帮忙。”


1994年,胡启恒院士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带领NCFC(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项目团队,将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


在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之一CERNET的开发者吴建平院士看来,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只是中国了解互联网的第一步。“我们很庆幸在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逐渐了解互联网技术,从不断跟踪到深入攻克,慢慢能够在某些方面引领互联网技术。”


他认为,因为有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从国际互联网的使用者变成贡献者,才能在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中拥有更多话语权”。

从左到右依次为钱华林、胡启恒、吴建平和李星在接受主持人李杨薇采访。图/主办方供图


中国应该为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作出更大贡献


同为中国互联网开创者的钱华林在回顾30年历史时表示,他们当时得到很多来自周围环境提供的条件支持,例如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科学院支持等。“团队整体做了很大努力,不只是我一个人发挥了作用。”他的团队曾开发了中国第一个X.25网络。


钱华林表示,现在互联网已经出乎当时的想象。“甚至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互联网,这给生活带来很大便利。”他坦白说,自己也享受到了互联网应用提供的便利。


李星是CERNET的架构师,也是IPv4/IPv6转换技术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他认为, 除商业界外,还有学术界等一批人为互联网做贡献,中国应该为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30年一个轮回,希望年轻的中国工作者更多地进入互联网,希望在你们身上。”


首都小学生代表互联网新生代力量向四位“互联网名人堂”中国入选者献花。图/主办方供图


主持人李杨薇在该环节结束时提到这是“四位大家首次同台”,引起阵阵掌声。对此,李星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四个曾多次在一起开学术会议,但却是首次为了中国互联网30年发展的纪念活动而公开同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