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江南暑热未消,梁溪河畔微风已含秋爽。这座无锡城的母亲河抱城而过,南下汇入太湖,沿途滋养了十里枕水河岸。工作日的上午,步道一侧迎河而设的观景木椅上偶有三两行人歇脚放松,几位老人盘腿坐于沿河驿站木檐下,守着不远处在美人蕉、细叶芒等绿植交错丛生的草地上玩耍的稚儿。


人类不是这里唯一的客人。蝴蝶、湖鸥、松鼠等等小生灵,与人共享着这一方水岸。


2023年7月完成改造的梁溪河景观带整治提升工程,是无锡城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城市更新与绿色建筑领域打造的典例。海绵城市、木构绿建等新技术,正在让梁溪河,乃至整座无锡城都焕发新绿。


基金park。受访者供图


建筑的自然呼吸


在无锡城建集团总师办戴宏飙眼里,木结构建筑是一种会呼吸的建筑,木材质地带来的亲切感,几乎是一种民族记忆。


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以模数为设计和加工生产的尺度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曾是数千年间华夏人民建造居所的宝典。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林业资源的匮乏和高层建筑的激增,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主流。凭借独特的绿色属性,如今现代木结构建筑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木结构建筑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材料的绿色低碳。”木材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再生的资源,被认为是绿色建筑的首选建材。木结构建筑在能耗、环保上优于砖混结构和钢结构,是公认的绿色建筑。测试结果表明,150毫米厚的木结构墙体,其保温能力相当于610毫米厚的砖墙,木结构建筑相较混凝土结构建筑可节能50%至70%。


同时,新型木结构建筑采用装配式施工,施工便捷,对环境与气候依赖性小。贝壳财经记者看到,在同样由无锡城建集团负责“翻新”的无锡最大的景观广场——太湖广场:一座作为公园配套设施的二层木结构小楼临水而立,仅经过二十天的施工已轮廓毕现,梁柱分明,预计将在10月开放。


太湖广场运动驿站。受访者供图


现代木结构还是一种“可逆”的建筑,建筑本身拆解后还可重复利用,甚至可以整体轻松迁移。这意味着综合考虑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木结构建筑在后期的污染与排放明显较低。


据了解,集团与木结构建筑结缘,契机之一是2019年收购了上市公司康欣新材(600076.SH),后者主营集装箱底板、建筑结构材、木结构房屋的研发、设计与生产。以康欣新材为平台,同时集团内部经过研究与学习,意识到了木结构建筑在顺应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城市、实现舒适居住方面的前景,于是将之确立为发展方向之一。无锡城建集团旗下的青山绿建公司在数年时间里已成长为国内木结构建筑的龙头企业之一。


虽然木结构建筑曾有千年历史家底,但在经历了一轮钢筋水泥主导的城市化后,现代木结构建筑想要打开局面,依然需要更多的亮相机会。用戴宏飙的话说,要想办法增加木结构建筑的项目实践机会,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让木结构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获得接受与认可。


这与江苏本地打造建筑行业“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精益建造”的“四造”模式不谋而合,《江苏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提出积极推广装配式木结构建筑。


于是在无锡各地的示范项目,城建集团以绿色的设计理念,与创新的材料手法,搭起了一座座现代木结构建筑。


2021年末揭牌的尚贤湖基金PARK是无锡的金融新地标。园区内由无锡城建集团承建的4栋公共配套及27栋办公楼均为木结构,打造了无锡最大体量的现代木结构办公园区。办公楼的外立面,Y字型受力结构的梁柱舒展着原木本色,镶嵌其间的玻璃幕墙映照着园内的湿地湖景与草木,浑然一体。


基金park。受访者供图


2022年6月,江苏省首个木结构智慧公路公安检查站在G42无锡东高速出口登场。这座由无锡城建集团负责建设的三层检查站,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主体为全木结构,颇带线条感的车行廊道与主楼相较板正的传统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风格别具风格。根据专业测算,这座木结构检查站在全产业链生产中累计减排了约35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22辆1.6排量的小汽车一年的排放量,且工期比混凝土结构缩短了近一半。


今年7月,位于无锡经开区中轴线上的中瑞生态城双碳示范街区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装配式混合木结构综合街区。这座国家级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占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4万平方米,由高品质低碳住区和配套“双碳”产业示范园区组成,对标瑞典哈马碧湖城和皇家海港生态城等国际知名生态城区。


太湖广场薄荷空间实景。受访者供图


城市建设者的初心


范吉婴是无锡市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师办主任,但自梁溪河景观带整治提升工程启动以来,他的身份更像是这里的“接待大使”——要负责接待一拨拨来自全国各地园林、住建、水利等等部门的考察团队,讲解这座滨水“城市客厅”的设计理念和低碳实践,同时也要倾听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已和他慢慢熟悉起来的附近居民们的意见,诸如隐秀桥下可否再开辟一些跳广场舞的空间,或是沿岸能否多添一些乒乓球桌。


听取居民意见,这是梁溪河更新项目的“传统”。在方案设计前,城建集团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广泛征求了群众对于更新改造的建议,收回了5000多份有效反馈。近四成受访群众认为梁溪河沿岸道路设计需要解决交通流线不合理、缺乏环形步道的问题,同时增加休息停留的空间。最终规划在梁溪河两岸约12公里的滨水岸线实现了跑步道、骑行道、漫步道“三道”贯通,并增设了多处木结构驿站,使这条母亲河成为无锡一处“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厅。


梁溪河驿站。受访者供图


作为无锡城区内重要的河流廊道,梁溪河沿岸另一张名片,是城建集团打造的海绵城市建设样本。


2021年,通过省内竞争性选拔和国家竞争性评审,无锡市成为全国首批创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2022年3月,财政部发布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1年绩效评价结果,无锡位居5个A档城市之列。无锡城建发展集团建设的梁溪河、太湖广场等都成为无锡的标杆海绵项目,受到专家领导和市民的高度认可。


太湖广场。受访者供图


“做海绵城市建设,我们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戴宏飙回忆起集团拜师学艺的经过,他们曾向来自北方的团队取过经,但南北气候差异注定了经验并不通用。然后,转向南方城市学习,最后是沉下心来回归海绵的核心理念,从实践中探寻海绵建设的路径。在反复的研究和不断实践迭代后,城建集团终于形成了一套本土化的成功经验做法。在深刻理解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不照搬图例,大胆创新,结合地域特点,重点解决海绵与景观的相融性,解决滞水中兹生蚊虫等地方问题。


海绵城市技术在梁溪河的应用并不“显眼”。例如一处铺设着鹅卵石的草地与周边景致并无不同,经旁边的介绍牌才了解这是海绵浅溪,通过人工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再配合不同植物的营造,呈现溪水的景观意境,雨量丰沛时雨水填充河床,流经浅溪去除悬浮物后,得到浅层净化的雨水再汇流入梁溪河。


筛月轩。受访者供图


另一处地势稍陷的植被丛边数着雨水花园的牌子,这是底部结构分为覆盖层、换填层与碎石层三层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滞蓄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降低地表径流的峰值,并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逐渐渗入土壤。像这样的“海绵体”,在梁溪河沿岸随处可见,自成景观。


“外地考察团来参观我们的项目时,会好奇‘海绵’在哪里。”戴宏飙笑了起来。海绵完美融入项目,梁溪河的景观已成为无锡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一笔亮眼注脚。


范吉婴最新的任务,是要对梁溪河项目进行整体复盘——岸线改造开放后大受市民欢迎,人流量大大超过了当初的预期,这又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课题。


梁溪河驿站。受访者供图


双碳不是喊出来的,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双碳不是任务,而是“无所为而为”,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是戴宏飙如今的感慨。木结构建筑、海绵城市、城市更新……这些工作渐渐脱离了完成自上而下的“KPI”的范畴,内化为满足人民宜居要求、顺应城市绿色发展的追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一名城市建设者,初心不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