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地震牵动全世界的心,中国多个救援队在土耳其震区与时间赛跑展开生死救援。
 
这些参与救援的人员中,95后的张玉鑫是昆明美团众包的一名外卖骑手,他也是昆明蓝天救援队的成员。在土耳其震区,他和队友的工作是在任务区开展人工搜救,从垮塌楼层顶部向下一层层破拆,打通一条救援生命通道。要在逼仄空间中破拆切割,随时面临坍塌风险,加上余震不断、气温低至零下十摄氏度、语言不通,他们每打通一米都是与时间和危险作斗争。

2月19日,结束10天的地震救援后,张玉鑫和队友回国。“回家了,这种感觉真好”,他在社交圈写下这句话。

张玉鑫(图左一)与队友在震区破拆楼板开展救援。  受访者供图

张玉鑫是一名退役军人,做公益成为刻在他骨子里的信仰。两年献血11000毫升,登记无偿骨髓捐献,签订全部器官无偿捐献协议,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定期月捐,参与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抗洪抢险救援......他说,“做公益是一种情怀和责任”。
 
与时间赛跑打通生命通道

此次,张玉鑫是在送外卖途中接到了昆明蓝天救援队的电话,他立即停止接单,回家简单收拾一下,赶到队里带上地震救灾所需的各式装备。

2月9日,张玉鑫与昆明蓝天救援队8名队友作为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二梯队,赴土耳其地震灾区救灾。他和队员一路奔波抵达受灾严重的土耳其马拉蒂亚,来不及修整,边安营扎寨、边熟悉情况、边开展救援工作。

 张玉鑫(图左二)和队友在土耳其震区开展救援。受访者供图

“地震对当地房屋造成的破坏超乎想象,一栋栋建筑倒塌成废墟,崩塌的砖瓦水泥碎片散落一片,厚厚的楼板层叠挤压”,第一次参与地震救援的张玉鑫看到灾后现场揪心不已。
 
他和队员的工作是在任务区开展人工搜救,在倒塌的楼层板之间通过精准专业切割,打通生命救援通道。由于堆叠的楼板缝隙狭窄,他们在逼仄的空间开展救援作业破拆难度极大,且存在作业面随时坍塌的风险。每打通一米搜救通道,都是跟时间和危险做抗争。
 
“搜救工作必须是争分夺秒”,张玉鑫说,搜救队员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现场无心考虑吃什么、睡在哪,饿了有面包、大豆,搜救时间长就直接在那里睡,当天任务如果结束就回大本营休息”。
 
土耳其马拉蒂亚的气温与中国北方城市气温相差不大,震后当地下了一场大雪,气温低至零下十摄氏度。除了寒冷的天气,语言不通、余震不断等都给救援带来极大考验。但当地百姓的热情温暖了中国救援队员,“他们会为中国救援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我们送吃的,夜间搜救气温低时会提供火把照明和取暖”。
 
据报道,中国蓝天救援队共有300余名队员在土耳其开展救援任务,截至2月17日,中国蓝天救援队共搜救出3名幸存者,找回43名遇难者遗体。
 
一名外卖骑手的公益情结
 
2月19日15时30分,结束救援任务的张玉鑫和队友们一起回到祖国,当晚他睡个了踏实觉。2月20日一早,他便到昆明蓝天救援队归还、清点、维护救援装备,等忙完队里的事情,他继续从事骑手工作。
 
张玉鑫是在2018年9月退役后不久并加入了公益组织昆明蓝天救援队。送外卖之余,还进行一些专业学习,参加队内的培训、学习、训练等。
 
骑手张玉鑫的日常工作。受访者供图

张玉鑫说,选择做骑手,是因为这个职业相对自由,能随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参与救援任务,“骑手工资结算灵活稳定,让我能够有一定资金购买救援装备,参加救援任务”。自从做公益,他每天不是在送外卖的路上,就是去参与救援的路上。
 
参与救援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2021年7月中旬,河南罕见强降雨,刚做完腿部手术在老家山西长治休养的张玉鑫看到险情后,马上向昆明蓝天救援队报备,并跟随长治蓝天救援队,成为第一批进入河南灾区的民间救援力量。
 
“2米深的洪水,当时心里也畏惧,在救灾现场的前五天衣服都没有干过,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张玉鑫看来,参与救援的次数越多,对生命的敬畏愈加强烈,对救援中的苦和累看得越淡,没有撑不下去的理由。
 
2018年至2020年两年时间里,他献血11000毫升,相当于全身的血换过两遍还多,被评为“国家无偿献血荣誉奖铜奖” “昆明无偿献血荣誉个人”。
 
2019年,张玉鑫登记了无偿骨髓捐献,签订全部器官无偿捐献协议。

2021年,张玉鑫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定期月捐,为世界儿童献出爱心。这一年,他还被评为“云南好人”,也被美团评为“先锋骑手”。
 
“我有一个英雄梦”,张玉鑫说。平日里,他穿着一身亮黄,是外卖小哥;接到救援任务,他又换上一身蓝,一次次实现心中的“英雄梦”,这或许是他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实现英雄梦的方式。
 
文/秦胜南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