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冬季,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照亮冰雪夜空。与往届冬奥会不同的是,北京冬奥火炬不再使用丙烷、天然气等燃料,而是首次由氢能点燃。不仅如此,在这届冬奥会上,还有氢燃料车在园区内不断穿梭。


冬奥会上的部分氢燃料车和氢能火炬由北京氢能企业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宇京辉”)提供。这家企业坐落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房山园的新材料基地,由上市公司美锦能源入股,如今也在筹谋上市。


如今,低碳转型已成全球趋势,绿色、零碳、清洁能源等关键词备受瞩目,氢燃科技项目被列为北京市及房山区重点落地项目。今年11月3日,氢燃科技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在中关村(房山)氢能产业园举办。


环宇京辉总经理张岩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本次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共有816辆氢燃料车示范运营,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氢燃料车示范,充分展现了我国“绿科技”实力。“在后冬奥时代,氢燃料车的加氢效率、车辆数量、运营现状都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新京报贝壳财经:公司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做氢能时,主要是为航天军工、半导体等行业提供保障,是什么契机让公司开始进入氢燃料汽车领域?


张岩:是在2008年的时候,德国在北京奥运期间赠送了我们国家10辆氢燃料车,但是当时国内没有合适的加氢站,这个任务派给了我们,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新兴事物,最后就依靠长管拖车作为移动式压力容器去给车辆加氢。但是当时那批大巴车是35兆帕的氢燃料电池车,而我们的长管拖车只有20兆帕,其实最后也不能完全为车辆加满氢气。


有了这次契机,我们也了解到清华大学的欧阳明高团队正在研究氢燃料电池汽车,我们与这个团队进行合作,开始研究加氢站。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氢燃料汽车发展过程中,曾经遇见了加氢难、氢燃料被当作危险品等不少挑战,回顾行业发展历史,能否为我们说说当时的故事?


张岩:在早些年,氢气作为基础化学原材料,国民经济分类是2619行业,属于危险品管理。不过随着行业发展,我们发现氢气作为世界上最轻的气体,哪怕出现泄漏,气体也会往上排放,很难引起火灾、发生爆炸。而且化工使用的氢气纯度较低,车用氢燃料的纯度必须达到99.999%,在有了种种保障后,最终氢气被纳入了现有能源体系。


新京报贝壳财经:曾经加氢站成本高困扰过不少企业,目前氢燃料车的加氢成本如何,您预计加氢成本未来的走势如何 ?


张岩:我国此前没有加氢站,在建站初期我们都处于摸索状态,部分零部件从国外进口,成本较高,推升了加氢站的成本。但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示范不断铺开,氢燃料车数量增多,加氢站的零部件也出现了国产替代,未来加氢成本会不断降低。


新京报贝壳财经:氢能产业发展乃至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对我国来说具有战略意义,您认为氢燃料汽车的商业化落地在我国进展如何 ?


张岩: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氢能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也为产业未来的大批次车辆落地打开了很好的开端。通过我国不断出台的政策和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示范运营,目前我国的氢燃料车数量已经增加了不少。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在氢燃料车商业化进程中,是否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


张岩:一方面,目前我国加氢站的数量还有待提高,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北京市规划,“十四五”期间,北京会推行1万辆氢燃料车、74座加氢站,也会继续丰富加氢站的布局。另一方面,目前商用车中的氢燃料车发展比较快,比如通勤班车、大巴等,但氢燃料乘用车的步伐还可以继续加快。


除此之外,氢能源产业飞速发展对企业转型改革、人才培养以及应对行业瞬息万变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时代已经不允许我们慢慢探索,不断试错了。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制度改革、培养和吸纳更多优秀人才,解决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并拥有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氢燃料赛道不断加速中,公司对于未来布局是如何安排的 ?


张岩:目前我们已经聘请了第三方上市辅导机构,正在筹备公司上市。未来我们会继续发力氢能产业链,包括制氢、储氢、加氢和运氢。未来一年,我们计划在北京再建成35座加氢站。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