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是残疾人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去年7月,《“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发布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多项措施,从帮扶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提升残疾人教育质量等多方面发力,积极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此背景下,新京报贝壳财经举办“助残进行时”圆桌论坛,邀请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北京宜生无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周敏,世界超级马拉松冠军、阿甘传奇(北京)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秀涛和世博动漫董事长王振华等业界专家、企业负责人,一起探讨促进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等问题。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


北京宜生无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周敏


世界超级马拉松冠军,阿甘传奇(北京)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秀涛


世博动漫董事长王振华

 

新京报:近年来,残疾人就业有哪些新趋势和新变化?相关机构和企业如何帮助残疾人就业?

 

李旭红:近年来,我国残疾人就业情况较为稳定。从就业人数来看,2017年以来我国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均在850万人以上。2020年,我国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861.7万人,较2019年小幅增长。

 

近年来,残疾人就业呈现新趋势,一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新工作、新岗位不断涌现,使残疾人就业不断超越障碍,创造了更多机遇;二是随着残疾人职业素养、技能培训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残疾人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三是在“双创”大背景下,相关部门推出各项优惠政策,激励更多的残疾人进行创业创新。

 

为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就业,税务部门推出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在残疾人创业就业方面,税务部门推出了免征残疾人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增值税等优惠政策。

 

吸纳残疾人就业方面,税务部门推出了对安置残疾人的纳税人实行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优惠政策。

 

在吸纳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地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国企、上市公司等也逐渐成为帮助残疾人就业的主力军,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利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公平的就业环境。


周敏:“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传统模式下残疾人由于行动、交流等限制导致的居家就业困难,使更多残疾人获得了公平就业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残健”之间的就业鸿沟。

 

在过去,出行不便是限制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的发展解除了这一限制,即时通讯、在线办公、远程培训等技术的出现,为残疾人创造了无障碍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拥有更多就业机会。在以前,大多数残疾人参与就业的岗位,基本上属于工厂加工行业,流水线作业,相对比较简单的工种。如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工作岗位对残疾人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降低了残疾人就业门槛,企业也有意愿释放更多辅助性的岗位,残疾人就业比例得以提升,活跃了残疾人就业市场,残疾人正在逐渐从生产型岗位向服务型岗位发展。

 

许秀涛:目前,残疾人的就业水平在上升,就业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很多助残企业不再是只“挂名”,残疾人的公益性就业和辅助性就业水平在逐步上升,自主择业作用也愈发明显,有些残疾人选择了居家灵活就业。

 

不同企业在帮扶上要有不同的要求。首先,企业要挑选适合自己公司项目的残疾人,充分发挥其特长。其次,要选择就近帮扶,让残疾人能在“家周边”的企业工作,满足生活的便利。企业员工也应该对残疾人有一定的培训,给予指点和帮助。

 

王振华:近年来,文化艺术不仅是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参与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诞生,给残疾人带来新的就业结构。

 

另外,随着政府助残政策以及助残康复工作的逐渐成熟,新一代残疾人群体的学历、创造力以及社交能力大幅提升,就业渠道也更为多元化。比如,围绕促进残疾人在文化创意领域实现高质量、高层次创业就业服务这个核心,“荔枝花开”公益项目通过“培训+工作室+电商”模式,为优秀残疾文创人才提供精准培训,并帮助建立工作室,依托工作室开展创作和产品研发,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增加残疾人收入。同时通过策划举办文创大赛、展览等活动发现人才,吸纳进入工作室,接受专业培训,在工作室就业或者自行创业,继续进行创作和产品开发,形成精准培训、精准创业就业的良性递进闭环。

 

新京报:残疾人在就业和融入社会方面遭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补齐助残公共服务短板?

 

李旭红: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补齐助残公共服务短板,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是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要补齐助残公共服务短板,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多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

 

针对财税部门,除了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助、福利补贴等必要支持外,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助残政策体系,强化财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一是可为“残疾人之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等助残机构提供用地、资金、税费、金融和政府购买等扶持,支持更多助残机构成功设立,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可加大企业对残疾人组织捐赠的税前扣除力度,以支持残疾人组织的建设,使其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三是可为助残工作人员提供相关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助残公共服务建设中,加快补齐助残公共服务短板,为残疾人融合发展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和更友好的环境;四是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上要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配套相应的残疾人设施,便利残疾人出行,使残疾人充分融入社会。

 

周敏:我认为残疾人在就业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很多企业对残疾人就业能力和水平是有误解的,因为他们没有渠道和机会接触和了解残疾人。他们不知道去哪里雇佣残疾人,搜索成本很高,企业要对残疾人的基本信息、职业能力进行筛选再匹配,过程中还存在双方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企业与残疾人之间很难建立信任。

 

近几年,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吸纳残疾人就业。像我们作为国内首创的互联网+残疾人就业平台,一方面深入企业,收集企业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另一方面连接残疾人,通过自主研发的系统平台对残疾人进行日常管理,提供就业机会、就业培训,利用大数据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同时,我们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也会共同研发一些适合残疾人就业、能够更好发挥能动性的岗位,让残疾人更好、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另外,在助残公共服务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发无障碍版网站和App,我们也经常接到无障碍版本App的测试工作,说明企业这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但也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新京报:未来,对公益慈善、政策扶持等应如何助力助残适残产业的发展,你有何建议?

 

李旭红:为残疾人提供更便利和友好的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也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作用,积极推动助残适残产业的发展,引导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参与服务残疾人的工作中来。对于财税部门助力助残适残产业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加大对助残适残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例如,加大助残产品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力度,鼓励助残适残产业积极研发助残产品;对从事助残适残产业的人才提供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加大对于企业设立残疾人便利设施的税前扣除力度等。

 

二是加大对助残适残产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力度,对助残适残产业的企业,可通过降低贷款门槛、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速度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助力助残适残行业的企业经营发展。

 

此外,各地方政府可考虑将助残适残产业列为当地重点建设产业,使助残适残产业的企业可享受电信、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部门实行的价格优惠政策,降低助残适残产业的成本,助力助残适残产业的发展。

 

周敏:近年来,有关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建设已初显成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一系列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残疾人就业形式逐渐丰富多样,形成以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为主的就业形式。基本建成以政府为主导、残联为主体、社会环境协同的社会保障机制。但是,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居家就业仍属于新型就业方式,国家层面的立法以及政策保障尚不健全。因此,希望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残疾人互联网就业政策,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到“有法可依”。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曲筱艺 罗亦丹 赵方园

编辑 郑艺佳 校对 柳宝庆

图片 受访者提供 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