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侯润芳)在当前复杂的内外形势下,中国产业政策的方向在哪里?10月23日“当代世界产业政策2021”主题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谈到这一话题时表示,未来产业政策的一大趋势是,实现传统产业政策向规制型政府的融合,从而形成规制型产业政策。另外,中国制定自己的产业政策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其他国家的利益,避免被国际社会孤立。

 

郑永年表示,对中国来说,当前发展仍是硬道理,需要继续通过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大饼做大的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分配实现共同富裕。这就需要深化改革开放,从以往的数量扩张型经济转向质量提升型经济。从外部看,我们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会长期处于“有限全球化的时代”,而且美国及一些盟友已经把中国视为主要的竞争者、甚至敌人,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精准封杀和围堵。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方向在哪里,如何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辅助国民经济?要克服内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作为政府之手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政府如何在强化产业政策的同时,避免取代市场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如何强化产业政策的同时深化国家的开放政策,从而避免走向封闭?这些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以科学理性的思考来寻求正确的答案。”郑永年提出,对中国这样的超大型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现实中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的过程中,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比教科书里面的理论模型所描述的往往要复杂得多、大得多。这就需要对中国内部社会经济环境进行深入考察,同时也要全面系统地评估国际环境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产业政策方面的重大变化,从而为确定中国未来产业政策的战略方向提供依据。

 

郑永年进而表示,未来产业政策的一大趋势是,实现传统产业政策向规制型政府的融合,从而形成规制型产业政策。也就是说,产业政策不仅仅要推动国家所建立的重要产业的发展,而且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和升级。例如,最近几年来,我们面临着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脱钩;我们也面临着硬基建过度,软基建不足的情况,包括医疗、教育、公共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领域,软基建的不足导致了内需社会或者消费社会缺失制度基础。而规制型产业政策可以纠正企业层面一些不可持续的实践。

 

郑永年还表示,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业政策是互相影响的,而中国和其他国家需要互相了解对方的产业政策。所以,中国制定自己的产业政策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如果不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在国际社会被孤立,这也是需要我们考量的因素。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侯润芳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