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央行发布的《2025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83万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同时宏观政策思路也在发生转变,效果正逐步显现。展望未来,货币政策虽然还有一定空间,但边际效率已明显下降。未来要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保持对实体经济的较强支持力度。


政府债券快发多发 企业融资已不再仅依赖银行贷款


央行数据显示,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等政府债券发行进度较快、企业债券发行热度较高,均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形成重要支撑。”据市场人士测算,今年1—10月,政府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2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近4万亿元,企业发债融资也高于去年同期。


有专家表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从去年的1万亿元扩大至1.3万亿元,首发时间比去年提前约一个月,发行完毕时间也相应提前,体现出财政对经济增长及需求拉动的支持,也带动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通过加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能够支持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助力扩大需求、支撑经济。”上述专家指出,不少政府债券用于置换融资平台债务、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实际上是政府部门适度加杠杆帮助企业和居民部门稳杠杆的过程,有助于经营主体缓解资金压力、减轻债务负担,为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据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心数据,截至三季度末,政府部门杠杆率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至67.5%,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杠杆率分别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略降1.2个百分点。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创新,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从过去更多依赖银行贷款,转变为综合运用债券、股票等更丰富的市场化融资方式。相应地,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在今年以来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除贷款外的其他融资方式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如果只看贷款这个单一金融指标,很难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全貌。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与新动能相关的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速


央行数据显示,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97万亿元,10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速6.5%。从结构上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7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97万亿元,同比增长7.9%,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业内专家表示,金融是经济的镜像,信贷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实体经济不同领域和行业资金需求的变动。近年来,随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信贷结构也已较过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新增贷款投向看,近几年与新动能相关的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速。


“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增长动能会由基建、房地产等传统领域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逐步转换,反映在信贷方面就是信贷结构的变化,这既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自然结果,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的体现。”上述专家表示。


此外,当前企业融资的综合成本也在持续下行。央行数据显示,10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主要受到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近年来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低位下行,说明货币条件比较宽松、资金供给比较充裕,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有业内人士指出,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动下,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为经营主体纾困解难、注入信心,不仅让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生产研发、稳步发展壮大,也有助于激活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


宏观经济前景预期边际向好 物价回升的效果将持续显现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10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升至扩张区间。


业内专家表示,前期各项宏观政策还会持续显效,有效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在前三季度GDP增长5.2%的基础上,我国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坚实的基础。


在近期经济运行中诸多积极信号不断呈现的同时,市场对前景的预期边际改善,物价也有企稳迹象。


“近年来,我国物价低位运行,从根本上看,这是供强需弱的实体经济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市场专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促消费政策加力、扩围,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重点行业综合整治低价无序竞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市场竞争环境不断优化,主要物价指标已经呈现出一定的企稳回升迹象。


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M2增速总体上保持在8%以上,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约4个百分点,社会融资成本持续处于低位,利率水平低于5%的潜在经济增速。


业内专家表示,从量、价两个维度观察,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立场都是支持性的,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也要看到,根据理论和国际实践经验,货币政策通常存在一定的时滞,去年人民银行先后实施了四轮力度比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整,今年5月又推出了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效果还会持续显现出来,政策积极效应也会不断累积。


不过,上述专家还指出,货币政策虽然还有一定空间,但边际效率已明显下降。过度放松货币金融条件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也需要关注。比如,资金空转、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等。未来要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保持对实体经济的较强支持力度。


“当前物价低位运行是供需两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也需要发挥宏观政策的组合拳效应,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业内专家认为,要逐步转变宏观调控思路,从过去高度依赖投资的发展模式更多转向促消费、惠民生。供给端要着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改善供给结构,推动低效、无效供给市场化出清。需求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民生、社保、低收入群体倾斜,同时加快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