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在近日举办的2025青岛呼吸产业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永昌教授强调,重度哮喘可能进展为慢阻肺病,要早防早治、规范化治疗,才能避免病情加重,甚至实现“临床治愈”。


作为当前四大类慢性病之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共同对国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及多个研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0岁以上哮喘患者达到4570万,其中5%-10%为重度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有近1亿患者,是我国第三大致死病因。然而,我国公众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检查率低,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和治疗经济负担。


孙永昌介绍,慢阻肺病和哮喘不是一个病,但是哮喘不规范治疗,特别是在吸烟、吸入有害颗粒等危险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发展成慢阻肺病。而重度哮喘是因为早期哮喘或轻中度哮喘的治疗不够规范,病情逐渐发展而来,虽然在整体哮喘人群中占比不算高,为5%-10%,但绝大部分哮喘患者的医疗负担来自重度哮喘。因此,重度哮喘的预防要强调早防早治、规范化治疗。


尽管这些年哮喘的诊治有很大进步,但孙永昌从其临床经验来看,还有相当多的哮喘患者没有得到诊断,有的是有症状但没有诊断为哮喘;有的则是诊断了哮喘但治疗不规范,因为患者会认为哮喘的治疗就是吃药,但目前哮喘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是使用吸入激素治疗加支气管舒张剂,如果早期规范使用,完全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目标,避免向重度哮喘发展。“这需要我们医生、患者甚至整个社会都来强调哮喘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孙永昌说道。近几年,生物制剂进入临床以后,为重度哮喘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能够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这是重度哮喘治疗管理非常重要的进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在会上提及,呼吸慢病的全程管理,离不开医学的进步。近年来,生物制剂等创新成果逐渐走进临床,为重度哮喘患者带来了“临床治愈”希望,丰富了呼吸疾病的全程管理方案。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入推进,我国持续推动慢性呼吸疾病“早筛、早诊、早治”和分级诊疗、基层防治服务能力提升,慢阻肺病、哮喘等在内的呼吸慢病防治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为人民群众呼吸健康筑起了新的防线。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