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老字号中药企业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九芝堂”)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多肽领域龙头企业哈尔滨吉象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吉象隆”)正式签署战略投资协议,拟以2.1亿元受让吉象隆股东部分股权,并以1亿元向吉象隆增资。前述交易完成后,吉象隆将成为九芝堂控股子公司,将纳入其合并报表范围。这笔交易或许是九芝堂摆脱业绩困境、突破转型瓶颈的关键。
控股吉象隆,绑定三年业绩承诺
公告显示,九芝堂本次交易分为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两部分:以2.1亿元受让吉象隆现有股东持有的769.2435万元实缴注册资本(对应35%股权),同时以1亿元认购其366.3065万元新增注册资本(对应16.6667%股权)。交易完成后,九芝堂合计持有吉象隆1135.55万元注册资本,持股比例达51.6667%。
本次交易定价以评估机构收益法评估结果为基础,吉象隆股东全部权益评估值为5.48亿元,最终协商确定投前估值5亿元。公告显示,吉象隆8名现有股东已全部完成实缴出资,其中创始人冷国庆原持股71.37%,交易后持股比例稀释至34.50%。
本次交易双方还设置了严格的业绩承诺条款。根据《股东协议》,吉象隆管理层股东承诺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65亿元,各年度目标分别为5000万元、5500万元、6000万元。若累计净利润未达标,管理层股东需以现金或股权方式补偿,补偿金额按“(承诺净利润-实际净利润)/承诺净利润×3.1亿元”公式计算。特别约定2027年净利润若低于4500万元,将单独触发补偿条款。补偿责任将由冷国庆等7名管理层股东按持股比例承担,补偿上限以其持有的吉象隆股权价值为限,若涉及违规情形则需承担无限责任。
公开资料显示,吉象隆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多肽原料药供应商,多肽制剂服务商和多肽药物研发企业,多年来深耕多肽药物领域,主要业务包括多肽原料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CRO技术研发服务;创新产品研发(PDC多肽偶联药物、细胞线粒体修复药物、个性化肿瘤疫苗研发及其他消费医疗产品研发);定制化开发服务(定制肽合成及技术转让)等。
目前,吉象隆已手握10个原料药生产批文、1个制剂批文,8个品种进入国家集采,多肽原料药批文数量位居国内第三。其中,阿托西班、缩宫素2个品种为国内首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已在美国FDA USDMF备案,并取得美国国家药品编码,现已在美国药房销售;已获得发明专利16项,其中化合物专利7项。
相关财务数据显示,吉象隆近年业绩增长显著。2022年至2024年,其实现营收2058.23万元、5121.78万元、1.34亿元;实现净利润175.76万元、1961.77万元、4127.73万元。今年上半年,吉象隆实现营收1.01亿元,实现净利润2989.53万元。
业绩下滑与转型焦虑
九芝堂此次并购,本质上是其应对业绩下滑与转型乏力的战略选择。
九芝堂前身“劳九芝堂药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1999年,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次年登陆深交所。
近年来,受中药注射剂使用限制、医保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九芝堂的核心产品疏血通注射液销量大幅下滑。业绩增速也开始下滑,2023-2024年,九芝堂净利润分别为2.97亿元、2.16亿元,同比下滑16.92%、27.31%。此外,2024年因控股股东占用非经营性资金、子公司违规收取保证金等问题,九芝堂被深交所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九芝”。
2024年11月12日,九芝堂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李振国将其持有的5350万股股份转让给辰能创投,转让款为3.85亿元。本次权益变动完成后,辰能创投将成为九芝堂控股股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成为实控人。
今年5月7日,九芝堂正式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由“ST九芝”恢复为“九芝堂”。不过,九芝堂的业绩仍面临着严峻的下滑压力。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九芝堂实现营收16.27亿元,同比下降21.13%;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下降36.94%。
事实上,九芝堂早在2017年就开始尝试转型。九芝堂当年推出裸花紫珠牙膏,比同行晚了小十年踏进大健康领域;同年6月,九芝堂耗资1.99亿元增资科信美德,加码糖尿病生物制药;2018年又投资约10.11亿元增资思迪美科公司,布局干细胞赛道。然而转型8年,九芝堂仍在原地徘徊。
此次控股吉象隆,九芝堂试图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在生产、销售渠道、研发技术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九芝堂认为,此次交易有利于丰富公司产品布局,有利于整合公司、公司控股子公司与吉象隆的优势资源,在生产、销售渠道、研发和技术等方面充分发挥业务协同效应,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从而深化公司在整个医药领域的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以更好实现公司长期发展战略。
对九芝堂而言,此次交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场跨界并购能否成为百年老字号的“救命稻草”,仍需时间检验。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