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国内甾体药物领域龙头企业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仙琚制药”)发布2025年三季报,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双下降。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12.71%、23.29%,业绩持续承压。
近年来业绩持续承压
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仙琚制药实现营业收入28.26亿元,同比下降12.71%;归母净利润4.07亿元,同比下降23.29%。
盈利能力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仙琚制药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8%,同比下降2.16个百分点;投入资本回报率为6.33%,较上年同期下降2.22个百分点。
尽管仙琚制药未在三季报中披露业绩下滑的原因,但回溯历史数据,其业绩早已滑坡。
公开资料显示,仙琚制药的前身是仙居制药厂,创建于1972年,2010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主营业务为甾体原料药和制剂的研制、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分为皮质激素类药物、性激素类药物(妇科及计生用药)、麻醉肌松类药物和呼吸科类药物四大类。
2023年,仙琚制药营收首现下滑,同比下降5.85%至41.23亿元,归母净利润下降24.86%至5.63亿元;2024年颓势未改,实现营收40.01亿元,同比下降2.98%,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比下降29.46%;2025年上半年延续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局面,实现营收18.69亿元,同比下降12.56%,归母净利润3.08亿元,同比下降9.26%。若按此趋势,2025年仙琚制药营收、净利润将连续第三年下滑,业绩复苏前景不明。
分业务板块看,作为核心收入来源的制剂与原料药业务均陷入困境。2025年上半年,仙琚制药实现制剂销售收入11.27亿元,同比下降7.2%,原料药及中间体销售收入7.3亿元,同比下降20%。
仙琚制药在2024年年报中提及,公司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制剂产品中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受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影响,黄体酮注射液等普药受到省级区域集采影响,国家或区域集采产品销售收入下降。
年内两次遭监管处罚
除业绩下滑外,仙琚制药2025年还陷入了“反垄断处罚”与“募集资金违规”的双重监管风波,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对公司市场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今年4月30日,仙琚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下称《决定书》)。《决定书》显示,仙琚制药与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经营者,以垄断协议形式变更、固定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价格,排除限制了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销售领域的竞争,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属于达成并实施“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垄断协议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此外,张宇松作为仙琚制药主要负责人,在本案中负有个人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相关规定,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2374.67万元,并处2023年销售额8%的罚款1.72亿元,罚没款合计1.95亿元。同时,对张宇松处罚款60万元。
此次罚没款金额占仙琚制药合并报表范围2024年经审计的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4.88%和49.17%。仙琚制药表示,此次被罚对公司当期的财务报表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尚不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但短期内对公司现金流和利润的冲击已客观存在,更重要的是,“原料药垄断”标签可能影响下游客户的合作信任度,对长期业务拓展造成隐性阻碍。
9月19日,仙琚制药再遭监管点名,因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问题,收到浙江证监局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浙江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仙琚制药部分募集资金置换未按规定履行审议程序并披露,使用募集资金支付与募投项目无关的部分费用,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银行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时存在募集资金与自有资金混同的情形。
浙江证监局决定对仙琚制药、公司董事长张宇松、总经理金炜华、财务总监王瑶华、董事会秘书张王伟分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该事件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仙琚制药在募集资金管理方面的内控漏洞。
面对集采与原料药价格压力,仙琚制药将如何调整业务布局?对于已纳入集采的产品,公司将如何维持利润?对于未纳入集采的潜力产品,如何制定市场推广策略以弥补集采产品的收入缺口?年内两次遭罚,公司将采取哪些措施完善内控体系?针对上述问题,10月28日,新京报记者向仙琚制药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