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央行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较为平稳,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增长较快、绿色贷款快速增长,贷款支持科创企业力度较大。同时住户消费贷款保持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从贷款投向来看,我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一些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可得性亦在持续提高。


企业贷款增长较为平稳 普惠小微、科创企业支持力度大


央行数据显示,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较为平稳。2025年三季度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84.3万亿元,同比增长8.2%,前三季度增加13.33万亿元。


其中,工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6.59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各项贷款高3.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2.06万亿元。


同时,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的贷款增速均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增长较快,2025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5.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15万亿元。绿色贷款亦保持了快速增长,2025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3.5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增加6.47万亿元。


与此同时,贷款对科创企业支持力度较大。2025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7.54万家,获贷率为50.3%,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本外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3%,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5.8个百分点。


2025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6.66万家,获贷率为57.6%,比去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本外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8.84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0.4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对公贷款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信贷结构有所优化。前三季度,以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景气度较高,企业新增融资需求较多,对信贷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科技、绿色、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维持高位,更多资源配置到了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住户消费贷款保持增长 前三季度增加3062亿元


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83.94万亿元,同比增长2.3%,前三季度增加1.1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余额25.21万亿元,同比增长4.8%,前三季度增加1.04万亿元。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2%,前三季度增加3062亿元。


温彬指出,9月住户贷款增长改善更为明显。9月,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开始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同时,传统“金九”销售旺季以及近期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相继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带动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所上行,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相应回暖。


温彬预计,伴随各项政策落地显效,相关领域信贷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但零售贷款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仍有赖于就业、收入等长周期变量的实质性改善,以带动居民端消费、购房需求持续性回暖。


展望“十五五”,提振消费仍将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金融在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实证测算表明,引入消费金融产品后,借款人消费金额提升16%—30%,合作商户销售额提升约40%,有效打破借款人当期预算约束,助力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五五”期间,应继续大力发展消费金融。


“对商业银行而言,相比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将成为零售信贷的重要支撑。”董希淼表示,不过,信用卡业务在新规影响下,将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增速或将放缓。部分小贷公司、网络平台等承接消费金融的尾部客群,随着监管政策调整,其竞争优势将逐步下降。这将给处于市场中部的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较好的发展时机。


董希淼预计,未来消费金融场景拓展是关键。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应积极发展数字消费金融,建立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模式,持续覆盖更多消费场景,不断提升用户体验,降低各类成本,回归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初心和使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