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亚药业”)连发两条公告,因部分募集资金用途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用途不一致,且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及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公司收到浙江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简称“浙江证监局”)《关于对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整改措施的决定》,东亚药业及时任董事会秘书贾飞龙被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交所”)予以监管警示。此前,该公司已连续多期业绩下滑并出现亏损,这家老牌原料药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挪用募资被监管警示


公告显示,浙江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东亚药业部分募集资金实际用途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披露内容不一致,且未就该用途变更及时履行内部审议程序,同时关于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信息披露存在不准确问题,上述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的相关规定。浙江证监局决定对东亚药业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并将该违规行为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对此,东亚药业表示,将高度重视违规问题,按要求落实整改并提交报告,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以强化规范运作与信息披露管理,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上交所则认为,东亚药业的行为违反了有关规定,公司时任董事会秘书贾飞龙作为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的具体负责人,未能勤勉尽责,对上述违规负有责任,决定对东亚药业及时任董事会秘书贾飞龙予以监管警示。


抗菌药“老本”难以为继


与监管风波同步的,是东亚药业持续恶化的业绩。


相关财报显示,东亚药业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80亿元、13.56亿元、11.98亿元和4.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62%、15.00%、-11.66%和-35.8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1.21亿元、-1.01亿元和-3022.83万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2.46%、16.11%、-183.02%和-193.09%。同期,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5.56%、39.72%、47.29%和47.70%。


业绩下滑的背后,是公司“老本行”抗菌药业务的失势。公开资料显示,东亚药业成立于1998年,自设立以来持续在化学原料药领域发展,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产品主要涵盖抗细菌类药物(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胆碱和合成解痉药物(马来酸曲美布汀)、皮肤用抗真菌药物等多个用药领域。


近年来,国家“限抗令”持续升级,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采购量进行严格管控,直接压缩了抗菌药市场空间。东亚药业在2025年半年报中坦言,报告期内,医药行业的不利环境和竞争压力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使得公司整体收入、利润同比下滑,特别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产品面临较大下滑压力。


面对核心业务下滑,东亚药业并非没有动作,曾提出“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战略。


根据2025年半年报,东亚药业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已陆续申报并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头孢妥仑匹酯、拉氧头孢钠、头孢美唑钠、头孢丙烯等,其中,在报告期内提交了盐酸头孢卡品酯、布立西坦、多奈哌齐等原料药注册申请;在制剂的仿制药业务线,重点围绕可转债募投项目,已申报左氧氟沙星片、沙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阿戈美拉汀片、富马酸伏诺拉生片、依帕司他片、磷酸特地唑胺片、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等10余个品规,报告期内左氧氟沙星片已获批,是公司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战略下的首张注册证。


但从实际进展来看,这一转型战略的落地效果远未达预期。一方面,制剂业务起步太晚,已申报的10余个品规中仅1个获批,其余仍处于申报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且获批的左氧氟沙星片属于成熟仿制药,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东亚药业的现有布局中,抗菌类药物占比过高,可能存在较大市场和政策风险。


对于此次被罚涉及募资的金额及用途、获批的仿制药左氧氟沙星片目前的生产进度及预计营收、公司在非抗菌药领域是否有布局计划等问题,10月23日,新京报记者向东亚药业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