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和新式美妆集合店崛起,屈臣氏正在加速转型,寻求“回春之术”。10月1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屈臣氏集团官网获悉,因个人原因,香港屈臣氏董事总经理李家乐卸任,该职位由潘美玲接任,将于2025年11月1日生效。

去年以来多位高管变动,加码数字化转型

据屈臣氏集团官网信息,今年11月1日,潘美玲将接替李家乐成为香港屈臣氏董事总经理。在交接期间,李家乐将继续担任业务顾问至2025年12月底,以支持业务发展。

对于该项任命,屈臣氏集团香港零售行政总裁区文慧表示,潘美玲现任贸易总监,在香港快速消费品及零售领域拥有超20年的经验,相信其可以凭借丰富的市场知识“带领团队创造佳绩”。

值得关注的是,区文慧于今年3月履新,担任屈臣氏集团香港零售行政总裁,负责管理香港的四个不同零售业务,包括屈臣氏、百佳超级市场、丰泽以及屈臣氏酒窖。彼时,区文慧称,展望未来,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在稳固的业务基础上,继续推动业务增长,提升顾客体验,“让他们能在香港超过500家O+O(线下及线上)店铺轻松购物。”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梳理,自去年以来,屈臣氏多个高管职位接连生变。

其中,2024年3月,屈臣氏集团宣布任命陈志豪、聂薇为中国屈臣氏联席董事总经理,接替转任为长江和记实业旗下玛莉娜集团行政总裁的高宏达,人事任命自2024年4月生效。资料显示,陈志豪于2011年加入中国屈臣氏,2023年晋升为营运总经理,一直是推动企业O+O转型的关键成员之一。聂薇则于2018年加入中国屈臣氏担任市场总监,开创了屈臣氏云店小程序O+O业务模式。

紧接着,屈臣氏集团又于去年4月任命倪文玲出任集团行政总裁一职。在公告中,倪文玲被称为“屈臣氏集团的重要舵手”,带领集团推动数字化转型,实践O+O商业模式,并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作为新任集团行政总裁,倪文玲将负责拓展屈臣氏的全球零售业务版图。

在接连的高管变动中,“O+O”成为被频繁提及的词汇,这也是屈臣氏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具体来看,屈臣氏的“O+O”策略有别于传统的全渠道零售或O2O营销策略,而是通过数字化转型,无缝衔接线下与线上平台,以完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该策略运用了屈臣氏的店铺网络和服务团队,通过数字渠道及平台,与消费者建立紧密沟通。

上半年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门店净关店145家

推动数字化转型背后,折射出屈臣氏正在面临的多重困境。

据屈臣氏集团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长江和记”)发布的2025年中期报告,由屈臣氏集团旗下公司组成的零售部门实现收益总额988.4亿港元,同比增长8%,但区域市场表现分化。

在零售部门中,保健及美容产品分部占有重要地位。报告期内,保健及美容产品分部录得收益总额约878.6亿港元,在零售部门收益总额中的占比高达89%。截至报告期末,该分部的忠诚会员总人数达1.74亿,销售参与率较上年同期微降1%至64%。

数据显示,保健及美容产品分部今年上半年的同比店铺销售额增长了4.5%,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以及EBIT(息税前利润)也均有改善,主要由欧洲及亚洲市场的理想表现推动,但中国市场略显乏力,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的同比店铺销售额录得1%的轻微跌幅。

具体到中国市场,屈臣氏的业绩表现持续乏力。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2022年-2024年,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分别实现收益总额175.79亿港元、164.53亿港元、135.08亿港元,分别同比减少23%、6%以及18%。其中,2024年,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的同比店铺销售额同比下滑15.3%,受此影响,EBITDA同比收窄超50%至4.67亿港元。


图/长江和记中期报告截图

今年上半年这一趋势仍未改善,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收益总额约66.66亿港元,与上年同期的68.79亿港元相比下滑3%;EBITDA同比减少了53%至1.17亿港元。

门店方面,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6月30日,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门店数量为3630家,上年同期这一数字为3775家,净关店145家,同比减少4%,主要原因是屈臣氏决定在租约期满后关闭人流不足的店铺,并称这“符合集团优化店铺组合的策略”。

与此同时,屈臣氏着力发展“幕后店”,以进一步提升线上业务能力。据了解,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的幕后店是专为完成线上订单而设立的小型订单处理中心,可以提供快速送货服务,店铺数量由去年年底的131家增至今年上半年末的394家。

长江和记预计,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在今年下半年将持续面对阻力。为克服挑战并维持稳健的财务状况,将通过彰显价值定位、增加幕后店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线上业务能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铮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