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比较》研究部主管  陈永伟


202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刚刚揭晓,今年的奖项由三位学者——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lippe Aghion)和彼得·霍伊特(Peter Howitt)分享,用以表彰他们对于技术变迁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所起作用理解的研究。其中,莫基尔作为一位经济史研究者,其贡献主要在于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增长是如何产生的,而作为理论家,阿吉翁和霍伊特的贡献则主要在于用模型刻画了“创造性毁灭”机制在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


莫基尔:知识点亮现代增长


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1946年出生于荷兰莱顿。本科期间,他就读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并于1968年获得了经济学和历史学学士学位。随后,他进入耶鲁大学深造,并于1972年和1974年分别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在读博士期间,他就对增长问题很感兴趣,并以《1800-1850年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增长和停滞》为主题完成了其博士论文。在耶鲁大学完成学习后,莫基尔就开始在西北大学工作,一直至今。现在,他是该校的罗伯特·斯托尔茨文理讲席教授。


为一名出色的经济史研究者,莫基尔研究的主题是“大分流”问题,即在近代,为何西方率先进入了现代增长,而东方则停滞不前。但不同于其他学者,他的研究更侧重于从文化角度来分析问题。


在莫基尔看来,和前现代的经济增长不同,现代经济增长对于知识有着很强的依赖。西方之所以可以率先开启现代增长,是由于其更早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并率先培养起了一整套支持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文化与制度。那么,为什么西方会率先重视知识的重要性呢?莫基尔认为,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以弗兰西斯·培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发起的“培根计划”(Baconian Program)。这个“计划”强调认识自然规律对于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并提倡用实验的方法探寻各种规律。


莫基尔特别指出,培根计划的提出对于增强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培根计划的提出激励了人们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由此大大增加了知识的数量;另一方面,培根计划也使得知识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大为增强了,这让很多既有的知识都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利用。尤其是后一方面更为重要。随着知识可及性的提高,一方面,各种新的发明可以及时被应用到实践领域,从而可以迅速形成真正的生产力。另一方面,研究者之间也可以更好地交流,从而让旧知识产生新的知识。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之下,知识才成为了支撑现代增长的重大力量。


阿吉翁和霍伊特:揭示“创造性毁灭”的力量


菲利普·阿吉翁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他的母亲就是著名的市场设计师、奢侈品品牌蔻依(Chloé)的创始人加比·阿吉翁(Gaby Aghion)。不过,阿吉翁并没有继承她母亲的生意,成为一名时尚人,而是选择经济学作为了自己是志业。1987年,阿吉翁从哈佛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他就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随后的几十年中,他曾在多所名校任教。2015年,他应法国总统奥朗德的邀请,回到了法国,担任其经济顾问(也有传说是为了继承刚刚去世的母亲的家业)。同一年,他出任了法兰西学院的讲座教授,直到现在。


彼得·霍伊特是阿吉翁的长期合作者。他1946年出生于加拿大,曾在麦吉尔大学和安大略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学位。获得毕业后,他就在安大略大学任教,并于2000年加盟美国布朗大学,直到退休。


阿吉翁和霍伊特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他们关于“创造性毁灭”思想的研究。众所周知,现代增长理论开始于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的工作。但是,索洛的理论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即没能解释增长的动力——技术进步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为了打开这个“黑箱”,经济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从多个方向进行了努力,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内生增长理论。阿吉翁和霍伊特的理论,就是内生增长理论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阿吉翁和霍伊特在自己的理论中假设,经济中的产品生产需要依靠某种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如果某个企业掌握了用于生产的技术时,它就可以拥有市场力量,获取超额的垄断利润。在经济中,技术进步是通过新旧技术的替代来实现的。人们通过研发投入来获取新技术,但研发究竟能否成功,是具有一定随机性的。一旦研发成功了,产生了一种更新的技术,对应的旧技术就会被毁灭。在这种设定下,技术变迁就会同时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更新、更好的技术将会提升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从而让经济发展变得更为持续;但另一方面,旧技术被摧毁也会对掌握旧技术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利益集团造成冲击。社会整体福利的变化,要看这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大小对比。


阿吉翁和霍依特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很多现实的经济问题。比如,在现实中,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持续的,而是会时不时地产生经济周期。在阿吉翁和霍依特的理论中,这一现象的产生就可以被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随机性来解释。又如,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阴暗面”,比如很多垄断公司会极力压制新的技术,不让它们及时投入引用。而阿吉翁和霍依特关于“创造性毁灭”机制的刻画则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博弈。


结语:诺奖回归增长初心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来,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今年的诺奖颁给几位增长问题的研究者,可谓是学界“不忘初心”的一个表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正面临很多挑战,未来经济究竟何去何从,依然是一个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或许可以从这几位获奖者的相关理论中找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编辑 陈莉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