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董事长上任、总部迁往天津空港经济区、公开招聘两名副总经理……近期,渤海人寿动作频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2024年末,渤海人寿已完成天津国资10亿元的首批增资,实现国资控股。后续,天津国资股东还将进一步注资。这意味着这家带着“海航系”标签且已连亏6年的险企,或迎来新的转机。


六年亏损超90亿元天津国资增资


渤海人寿成立于2014年12月,是首家总部落户天津自贸区的人身险公司,也曾是一家“海航系”险企。


成立次年,渤海人寿实现了0.8亿元的盈利,打破了寿险行业“七平八盈”的定律,随后在2016年、2017年,渤海人寿分别盈利0.68亿元、2.21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海航集团爆发流动性风险,随后数年身陷巨额债务,作为“海航系”的一员,渤海人寿经营也开始走下坡路。2018年,渤海人寿出现7.68亿元净亏损,2019年-2023年又分别亏损13.95亿元、27.44亿元、0.5亿元、12.02亿元、31.05亿元,六年合计亏损超90亿元。


身处困境的渤海人寿或许正迎来转机。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2024年末,渤海人寿已完成天津国资10亿元的首批增资,实现国资控股,天津国资股东还将进一步注资。


“目前,公司正在推进国资控股后的二轮增资相关准备工作。通过补充资本,公司的净资产及偿付能力充足率将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及治理水平也将改善。”渤海人寿相关人士称。


国资入主后,渤海人寿近期也将总部迁址至天津空港经济区。9月24日,渤海人寿发布公告称,基于公司整体规划和实际经营发展需要,公司营业场所变更至天津市空港经济区西四道168号融和广场。


据了解,天津空港经济区为开放管理的经济区域,是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区域。作为开放型区域,聚集了较多世界500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如卡特彼勒、GE医疗等。


随着国资股东入主和总部迁址,渤海人寿也撕下了“海航系”的标签。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天津空港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交通网络、营商环境以及产业集聚效应,将为渤海人寿保险业务的拓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董事会换血超三分之一,谋求多管齐下止亏


伴随股东层面调整,渤海人寿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变动。


9月24日,渤海人寿发布公告称,近期,因到达退休年龄等原因,原董事长吕英博辞任公司第二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职务。同时,根据天津金融监管局批复核准,由寇江华出任公司第二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


这是寇江华自今年3月接任渤海人寿党委书记以来的又一职务任命。公开信息称,寇江华出生于1976年,拥有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且有约18年的金融监管工作经验。自2000年8月进入原中国保监会工作以来,他在办公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等多个部门任职,从科员起步,逐步晋升至副主任、处长等职务,其中,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监管工作经历约达6.5年。


2015年至2017年期间,寇江华挂职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4月开始主职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副巡视员。


随后,寇江华还曾担任多个相关职务,包括天津市滨海新区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以及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等。


2025年1月,渤海人寿第二届董事会原董事柯德君、董事张晋鹏、独立董事赵然辞任董事及董事会下设相关专门委员会委员职务。截至2025年9月,该险企2025年董事会累计变更人数超过董事会成员人数的三分之一。


9月上旬,渤海人寿向社会公开选聘高级管理人员,拟选聘两名副总经理,分别负责分管保险业务渠道,以及战略企划、资本运营工作。据悉,目前渤海人寿高管选聘工作已进入候选人甄选阶段。


渤海人寿方面表示,此次面向社会公开选聘2名副总经理,旨在引入高端专业人才,助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总经理的选聘,渤海人寿表示,相关选聘工作也在开展中。目前由寇江华兼任公司临时负责人。


至于如何止亏,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等相关问题,渤海人寿方面回应称,公司正从负债端、投资端、内部管理方面多管齐下。在保险业务方面,以价值为导向,在保持现金流和业务规模稳定的同时,深化业务转型,加快风险化解;在资金运用方面,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加强投资能力建设,提高投资收益率;最后,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合理控制销售费用等各项成本费用,实现降本增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