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今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在由渡过抑郁患者社区主办的2025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焕新认知,重回美好”公益科普活动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教授指出,青少年抑郁症和成人抑郁症的表现不尽相同,青少年患者更不易识别;与此同时,抑郁症的症状缓解并不是治疗终点,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也应得到足够关注。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及认知症状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数据显示,国内抑郁症患者人数达4800万,患病率为3.4%,而就诊率和治疗率分别只有30%、50%。抑郁症也在逐渐年轻化,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5)版》,中国6-16岁在校学生中,抑郁障碍患病率达到3.0%,其中12-16岁样本人群中检出率相对较高。郑毅指出,“青少年抑郁症和成人抑郁症的表现不尽相同。成人患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为‘三低’:情绪低落、丧失做事兴趣、精力不足常感疲乏,伴随着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而对青少年患者来说,可能就只是表现为‘烦’,少有唉声叹气和流泪的表现,反而时常表现出易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等,更不易识别。尤其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关系到他们正常的发育成长、学习和社交功能。因此,青少年抑郁与成年人抑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同等重要。”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5版)》特别提出,推荐对12-18岁青少年,所有成年人包括孕妇、产妇和老年人进行抑郁障碍筛查。郑毅强调,在筛查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诊断及症状评估,尤其需要关注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抑郁症的认知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异常和注意力障碍,此外还可以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信息加工能力减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郑毅呼吁,抑郁症的症状缓解不是治疗终点,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也应得到足够关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