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华为宣布投入10亿元启动“天工计划”以及高通联合主流安卓厂商启动“AI加速计划”,手机AI智能体升级及其生态扩张进一步加速。

从荣耀的YOYO、vivo的蓝心小V到华为的小艺智能体,AI智能体成为手机标配的同时,通过与第三方App及其他智能体的联动,打响了新一轮的生态竞争。

手机厂商全面押注“智能体”生态

“今年大家的AI发展思路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之前AI还处于对手机原有功能的改善或提升阶段,且更多地借助云端大模型,现在厂商都开始强调AI智能体。

“手机通过内置本地化端侧模型,真正区分了AI手机与用户下载第三方AI应用在功能上的差异,同时,AI 智能体可以自己执行任务,为手机消费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郭天翔说。

目前,中国主流手机厂商已全面布局AI智能体赛道,从传统语音助手向具备自主决策和执行能力的AI智能体演进。同时,为了增强手机智能体跨应用任务完成能力,手机厂商还加快推动智能体框架及生态建设。

今年6月底,华为发布了全新的鸿蒙智能体框架(HMAF),目标是构建一个具备自主决策和群体协作能力的AI生态系统,让系统内的所有智能体协同工作、共同创造并共享收益。在“天工计划”中,华为计划投入10亿元,重点支持开发者构建AI元服务、意图框架与智能体,完善鸿蒙AI生态布局。

荣耀也持续推进AI智能体建设。据荣耀官方消息,基于MagicGUI开源大模型,AI智能体YOYO已具备多模态AI感知、情境记忆与基于屏幕理解的跨应用执行能力。

郭天翔指出,由于个人AI智能体需要更注重个人隐私和定制化,因此手机厂商会采取自研方式,最终由多个端侧模型和云端大模型共同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也在加强。高通公司联合GTI(TD-LTE全球发展倡议)、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及小米、荣耀、vivo、OPPO等厂商启动“AI加速计划”,从三个维度扩展边缘智能应用:在智能手机上实现更多AI功能;将智能体体验引入更多终端;与中国模型提供商和开发者合作,推动AI应用案例探索与落地。

AI智能体实用性与隐私保护待升级

尽管技术快速迭代,AI智能体在实用性和隐私保护等方面仍存诸多问题。

Canalys分析师钟晓磊表示,从模型能力来看,当前手机端和云端的视觉大模型还难以精准理解复杂App页面,当App页面常包含弹出广告、临时促销活动等变量时,模型对页面信息的识别和解析能力仍需提升。


此外,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部分厂商的智能体仅能跳转到App搜索页,无法完成后续复杂操作。

目前,手机智能体在执行任务时,多采取“读屏+模拟点击”这一技术路线。钟晓磊认为,这一路线并非最终形态,只是AI生态建设的过渡方案,理想形态是第三方App主动开放API和服务控件,让手机智能体整合应用并调取服务,但当前第三方App适配意愿不足,导致手机智能体无法高效调用其功能,影响执行效果。

“这种适配性不足,一方面是第三方应用基于数据安全顾虑,不愿将内部数据交给外部厂商。另一方面,第三方应用担心通过智能体接入会稀释自身流量入口价值。最重要的是,适配成本过高,各厂商AI平台不统一,第三方软件厂商缺乏资源为每个平台单独适配。”钟晓磊说。

在隐私安全风险方面,由于个性化智能体需依赖大量个人生活数据来理解用户意图,且“视觉路线”方案需要实现读屏等操作,智能体的隐私保护问题也成为关注的重点。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AI模型的操作逻辑是“黑箱”,无法完全确定其执行的操作是否符合用户意愿,可能出现误操作的情况,因此“将关键节点的操作确认权交给用户”成为重点,通过让用户验证AI操作是否符合自身需求,避免因误操作造成损失。

多智能体可信互连成关键

面对技术瓶颈与生态壁垒,产业界正寻求通过协同创新实现突破。

去年12月,国内首个智能体安全生态协作组织“IIFAA智能体可信互连工作组”成立,致力于推动行业共同制定跨智能体交互的相关安全技术规范,中国信通院、荣耀、OPPO、小米、华为、智谱、字节等企业成为首批成员。

“工作组将围绕智能体可信认证、服务可信调用、数据可信流转、用户隐私与权益保护等方向,建设智能体可信互连行业规范,推动行业安全、健康发展。”工作组技术总监张璇表示。

目前,各手机厂商除了推动端侧AI技术攻坚,还加速建设智能体生态,通过意图框架整合第三方智能体,开发者可接入端侧模型能力构建个性化服务。同时,未来智能体有望从手机扩展到平板、PC,再到更多终端设备。

目前,华为正在测试的小艺任务空间功能,可自主调度120多种对接工具和第三方智能体,小艺智能体开放平台还提供4种开发模式、50多种开发组件能力,帮助开发者高效构建AI能力与智能体。

计算架构也迎来变革。高通公司总裁兼CEO安表示,AI智能体将承载海量情境信息,包括记忆用户偏好、理解屏幕内容、解析视觉场景等,这需要打造智能体赋能的调制解调器、革新内存架构以突破内存和算力瓶颈,并为AI打造低功耗、高性能的处理器。

“在AI无处不在、持续运行的场景下,系统需要理解用户的意图,在云端完成开发后,能直接在边缘侧简单运行,且必须具备情境感知能力。”安蒙称,骁龙将以符合预期的方式,通过技术升级实现AI愿景。

对于AI智能体的商业化路径,钟晓磊认为,手机厂商设备装机量高,可成为第三方互联网服务的核心流量入口,通过优先级展示实现变现,但这并非商业竞争的核心,手机厂商应通过AI提升用户服务触达效率、激发消费意愿,进而扩大整体市场规模。“这是一种健康的市场扩容模式,比简单的流量争夺更具可持续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