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内生+外延”战略,有着“美容院第一股”之称的美丽田园今年上半年收入与净利润实现双增长,但也存在销售与研发失衡等掣肘。9月29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美丽田园医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丽田园”)发布中期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收入14.59亿元,同比增长28.2%,净利润由上年同期的1.26亿元增至1.71亿元,增幅约35.5%。

美容和保健服务收入8.07亿,直营、加盟渠道差距大

美丽田园的发展起步于传统的生活美容业务,1993年7月其首家门店在海南成立;2011年起,美丽田园开始通过第二个品牌“秀可儿”提供医疗美容服务,主营轻医美;2016年11月,美丽田园参与对美容服务品牌“贝黎诗”的战略投资;2018年,通过“研源”品牌提供亚健康评估和干预服务。到了2023年1月,该公司在港交所敲钟上市,头戴“美容院第一股”光环。

通过一系列的收购整合,美丽田园业务得以迅速扩张。“中国美容行业整合浪潮加速推进”,美丽田园在中期报告中强调,其坚持“内生增长+外延收购”的双轮驱动战略,将收购作为集团级别的战略核心,已取得显著成效。

上市第二年,美丽田园便将外延收购的目光移向业内“二把手”奈瑞儿。2024年3月,美丽田园宣布拟以3.5亿元收购广州奈瑞儿70%股权,后者直接经营奈瑞儿品牌,同时开展奈瑞儿品牌特许经营业务。随着收购于2024年7月完成,广州奈瑞儿成为美丽田园非全资附属公司。今年5月,美丽田园宣布进一步增持广州奈瑞儿20%股权,持股比例提升至90%,控制权进一步强化。

今年上半年,广州奈瑞儿实现收入2.77亿元,经调整净利率从收购前的6.5%增至10.4%,定位“中医智能美养服务”的奈瑞儿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丽田园旗下美容和保健服务业务的增长。

从业务范围来看,美丽田园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大板块:美容和保健服务、医疗美容服务、亚健康医疗服务。其中,美容和保健服务被视为集团“双美+双保健”商业模式的核心流量入口,也是美丽田园的收入主要来源。报告期内,得益于客户数量的提升,美容和保健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9.6%至8.07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约55.2%;毛利率提升1.8个百分点至42.1%。

图/美丽田园中期报告截图

从渠道端看,截至今年6月30日,美容和保健服务业务拥有直营店238家、加盟店276家,两者“不分伯仲”,但收入规模与占比差距明显。今年上半年,来自直营店的美容和保健服务实现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31%,在集团总收入中的占比约50.6%。另一边,美丽田园主要向加盟门店销售护理产品、仪器设备、消耗品,并收取服务费用等,报告期内,来自“加盟店及其他”的美容和保健服务实现收入6746.3万元,虽然同比增长16.2%,但收入占比仅4.6%,上年同期为5.1%。

此外,报告期内,美丽田园的“第二增长曲线”医疗美容服务业务实现收入4.99亿元,与上年同期的4.41亿元相比增长13%,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却由38.8%降至34.2%。由于客流和客单增长、产品矩阵逐渐完善,亚健康医疗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7.8%至1.54亿元,收入占比为10.6%。

销售开支增至2.51亿元,研发费用率仅1.44%

美容行业普遍面临高获客成本的挑战,美丽田园的核心客户群体定位高端女性,对营销及品牌投入的要求更加严格。在该集团看来,三大业务的联动能令单个会员的长期价值最大化,在推动收入增长的同时,破解行业高获客成本的痛点。据披露,美丽田园获客相关的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低于2%。

为提升获客效率,美丽田园表示,美容和保健服务方面,其在私域通过客户分层营销、老带新等方式,上半年贡献了超46%的新会员,降低了获客成本。公域流量拓展上,上半年推行“员工品牌大使”策略,打造了51位专业护肤专家KOL(关键意见领袖)形象,打通从内容“种草”到销售转化的闭环,下半年还有“用户品牌大使”计划,以强化消费者信任。

不过,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报告期内,美丽田园的销售开支由上年同期的1.9亿元增至2.51亿元,增幅超32%,主要原因包括员工成本、推广及营销相关开支、折旧及摊销有所增长。

图/美丽田园中期报告截图

具体来看,在销售开支中,由于外延收购造成的员工人数增加,为支持业务扩展,员工成本由上年同期的1.17亿元增长39%至1.63亿元;推广及营销相关开支为2699.6万元,增幅约36.19%,美丽田园指出,该项费用包括已付给代言人及第三方营销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费,用来推广集团旗下品牌及获取新客户。

把投入重心放在销售上的美丽田园,在研发方面的支出显得有些不足。

在提到数字化的重要性时,该公司称“面对数智化浪潮,我们将依托数字化领域的深厚积累,聚焦AI技术在‘美与健康’领域的场景化应用创新,加速智慧美业解决方案的研发与落地。”而今年上半年,美丽田园的研发开支约2099.6万元,虽然同比增长29.1%,但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仅1.44%。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铮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