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很低的智能门锁靠谱吗?几百元和几千元的产品差别到底大不大?低价的中小品牌会被市场淘汰吗?
智能门锁是入门级的智能家居产品,使用频率在所有智能家居产品中排名靠前。然而,消费者对其仍有不少认知盲区,还有许多人不信任其安全性,行业整体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新京报记者对话中国建材流通协会会长秦占学、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周军,从市场及行业两大维度为智能门锁“诊脉”,提供消费建议,梳理市场现状,分析行业发展趋势。
◆市场端
超低价的智能门锁能买吗?市场竞争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新京报:目前智能门锁市场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周军:目前智能门锁主要有两个市场,一个是传统的新装房市场,这是房产商做标配的,相对来说问题少一点,有他们自己的采购体系和选购标准,小公司也进不了采购体系,涉及资金规模、竞争力等。而在零售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三、四线或四五线城市的市场充斥了太多的低价锁,线上平台也有很多,部分平台不自律,做广告、流量生意,只要投流,对厂家的资质审查没有太大的要求,线上MCN机构甚至不需要服务费,线上也就成了小厂家或低价锁的重要阵地,致使“白牌”泛滥,各种功能很炫,但到手时发现货不对板。在投诉监管等方面,涉及第三方机构认定监测,认定报告周期长,意味着消费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新京报:部分消费者认为智能门锁不需要太多功能,这或间接导致两三百的智能门锁也有市场。售价很低的产品靠谱吗?
秦占学:其实在其他智能产品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智能家居产品确实属于“收智商税”,很多功能都是无用的,尤其在适老产品中这种情况较多。有些人对智能门锁的要求不多,比如不需要带钥匙,只需要按个密码、指纹解锁或刷脸就行。这种属于轻智能产品,但轻智能产品同样也分好和差,存在芯片、电子元件不过关等问题。100元的智能门锁可能用不了几天坏了,糟心的是还得换、重新安装,安装费用甚至会越来越高。因此,即使是轻智能产品也一定要从正规厂家购买。
新京报:消费者在购买智能门锁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周军:需要分别关注硬件部分和软体部分。在硬件方面,锁芯是有标准的,要注意商家说明书中的相关标注。软体部分涉及人脸识别能到什么程度等。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产品,不要盲目追求太炫的功能。从价格上说,目前市场上1200元-1500元的正规产品一般没问题。
新京报:如何避免市场竞争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
秦占学:这是双向的,首先,企业自己要进行研发投入,把知识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加强品牌宣传,让假冒伪劣产品没有生存空间。但这仅靠企业自身还不够,还需要消费者从需求侧方面进行支持,消费者要认准正规品牌,在购买过程中要看认证证书,就像充电宝要认“CCC”标志。智能门锁本身是电子产品,也需要一些认证,认准合规机构的认证会减少上当。当消费者的选择反馈给厂家,刺激厂家进行品牌建设,这种循环就会让市场慢慢规范且健康发展了。
◆行业端
发展趋势如何?中小品牌还有机会吗?
新京报:目前,对于智能家居有多个政策倾斜,包括以旧换新等。这对智能门锁细分赛道有哪些利好?企业应该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期?
秦占学:以旧换新是国家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政策是发动机或加速器,把消费需求挖掘出来,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企业要持续从技术进步角度促进智能门锁的便利化、智能化、安全化。门锁“锁”的就是安全,如果不安全甚至信息泄露,这是有问题的。通过技术迭代升级制造出让消费者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产品才能行稳致远。
新京报:智能门锁行业供需两端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行业发展趋势如何?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周军:从市场判定来看,低端市场按照目前的营销打法是不赚钱的,有些企业会退出市场。目前判断,明年市场会少很多品牌。从行业上说,一旦智能门锁的核心卖点是视频、开锁灵敏度等,就已经进入了技术密集型行业,头部企业很容易出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从趋势上看,未来全国或有约100个智能门锁品牌,头部品牌前十名会占到市场的60%。
秦占学:门锁和其他产品的发展路径有很多相似之处,最终的发展结局就是产业品牌集中到头部大企业中。集中度逐渐提高,这是必然的结果,也是市场的选择。低端智能门锁一定会被淘汰,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关一扇门开一扇窗”,可以为中小厂家提供产业指导,它们将来或可转型到供应链服务等方面。
新京报:有人认为智能门锁可能泄露隐私甚至侵犯隐私,这个问题该如何看待?
周军:侵犯隐私的问题不单是智能门锁的问题,也是监控行业的问题,比如有消费者安装带摄像头的电子门铃,或在家门口装摄像头。智能门锁的视频模组也是从摄影摄像相关企业拿过来的。这涉及公共区域克制的问题,在产品设计上,厂家需要克制,拍摄的范围只局限于门前的领域,不做过多半径延伸。然而很多厂家在宣传时会说有真4k、大广角等,把这个当成卖点,这就是体系性问题,整个安防监控行业需要重新做认定。对智能门锁企业而言,在技术上要克制,要找到消费者需要哪些功能,也要明白哪些功能会侵犯隐私。头部锁企也有责任把这件事情做好。
新京报记者 张洁
编辑 王琳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