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万豪酒店因“拖鞋循环使用”引发舆论风波。
一段网络曝光的视频显示,酒店客房内的拖鞋并非一次性用品,而是经过清洗后重复投放,迅速引发热议。据报道,涉事的江苏常州万豪酒店回应称,其拖鞋为“可循环使用”产品,严格执行“一客一换一消毒”,并解释“棉质材质机洗后出现起球属正常现象”。
但这一解释未能打消消费者对“卫生”的顾虑。在不少消费者心中,“一次性拖鞋”几乎等同于“干净、安全”。“我一直以为除了塑料拖鞋,那些可以免费带走的拖鞋都是全新的。”长期出差的商务旅客孙先生直言:“住五星级酒店就是为了安心,如果连拖鞋都不敢穿,其他环节也会让人担心。”另一位受访者林女士表示理解酒店的环保考量,但强调“前提是要告知和保障,如果酒店明确说明拖鞋为循环使用,我会考虑自带拖鞋。”
常州万豪酒店。官网截图
北京一家万豪酒店坦承“部分拖鞋确为循环使用”
“一次性”与“循环”之间存监管模糊
常州万豪是个例,还是行业普遍做法?
9月2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咨询北京、上海、深圳、天津、苏州等多地的万豪、希尔顿、雅高旗下酒店,多数前台称拖鞋“一客一换”,且保证“全新”。其中,北京一家万豪酒店工作人员坦言,部分拖鞋确为循环使用,但“一客一换”并符合消毒标准,“像床单、浴衣一样经过清洗,一般循环1—2次,大部分仍是新的。如果客人有要求,可向前台提出。”
记者致电万豪国际集团客服,询问旗下品牌是否有统一拖鞋使用标准。客服回应称无法提供相关信息,只能协助咨询具体单体酒店。多家单体酒店也表示“只了解自家情况”,无法确认其他门店是否相同。
事实上,监管有关酒店拖鞋的“身份”一直模糊。国家标准虽对客房用品清洁、消毒提出要求,但未规定拖鞋必须一次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GB 37487—2019)规定住宿场所的床单、枕套、浴衣等公共用品“一客一换”,重复使用的拖鞋须清洗消毒,未经处理不得再次投放。《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亦明确,公共用品须保障卫生安全,可重复使用的须做到“一客一换”,并按规定清洗、消毒,一次性用品禁止重复使用。但从未有标准要求酒店提供的“拖鞋必须是一次性”。
此前针对酒店“六小件”,各地出台的“限供令”也未覆盖拖鞋。2019年起上海、北京等地陆续要求酒店不得主动提供牙刷、梳子、浴擦、剃须刀、指甲锉、鞋擦等一次性日用品,但均未涉及拖鞋。这使得拖鞋在“一次性”和“循环利用”之间,始终处于灰色地带。
“近几年酒店卫生频频亮起红灯,令消费者对拖鞋消毒产生疑虑可以理解。”独立酒店咨询师钟罗指出,拖鞋之所以引发争议,一是因其与皮肤直接接触,消费者天然期待“一次性”;二是缘于消费心理惯性。“过去二十多年里,一次性拖鞋被视为行业标配,与‘安全’绑定,如今循环使用的现实短期内难以被接受。”
300间客房的酒店使用循环拖鞋一年省下十几万
酒店“循环拖鞋”为何不敢明说?
业内人士认为,常州万豪事件折射出酒店行业在绿色转型、成本管控和消费者信任之间的艰难平衡。
在国际ESG趋势下,减少一次性用品已成为大型酒店集团的战略目标。万豪、希尔顿等国际酒店集团及国内酒店品牌均在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承诺减少塑料制品,改用大瓶装洗护,推广可降解吸管、环保材质拖鞋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谷慧敏表示,早期酒店拖鞋确实为低廉的一次性产品。随着酒店行业档次提升,高端酒店普遍改用全棉、厚实的高品质拖鞋,并纳入循环利用体系,而非直接丢弃,“它们和床单、浴衣一样经过高温消毒,只要确保一客一换,就符合法规要求。”
然而,从消费者角度看,缺乏透明告知带来信任危机。许多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示,如果酒店明确提示拖鞋为循环使用并说明消毒流程,自己会选择接受,甚至愿意支持环保;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使用,则容易被理解为“偷工减料”。
一位90后消费者小佳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出行时常会主动选择“环保房型”,以获得价格优惠或积分奖励。但她强调,“透明”才是关键,“如果要环保,可以放一个提示牌,告诉我拖鞋是循环消毒的,那我可以选择;但不能让我误以为是全新的。”
除环保目标外,成本压力同样是推手。拖鞋作为高消耗品,占据酒店运营中的重要成本。一位不愿具名的酒店从业人士表示,包括洗漱用品、一次性拖鞋等在内的酒店消耗品成本占比在10%左右。“品质好一点的一次性拖鞋每双成本3-6元,以一家拥有300间客房的酒店为例,按每间客房每日配备两双拖鞋、年均入住率70%-80%计算,一年在一次性拖鞋上的支出约50万甚至更多,若改为每双拖鞋循环使用2-3次,则可节省十几万元成本。”
数据显示,2024年高星酒店商旅客源占比从60%跌至不足50%,一线城市高星酒店平均房价、入住率均下滑。“很多城市的传统五星级酒店价格不足千元,甚至降至五六百元,和国内中高端品牌酒店价格差不多。”钟罗指出,反而下沉市场的平价酒店备受追捧,“高端酒店在成本与市场需求夹击下承压更大,拖鞋、洗漱用品等成本细节,正在成为经营压力的直接体现。”
“高端酒店的拖鞋处理标准与床单被套相似,均通过专业洗涤与消毒保障安全。”在谷慧敏看来,消费者需要理解“一次性拖鞋”更多是历史形成的消费习惯,而非强制规定。“这种认知差距导致误解,酒店也因担忧舆论不敢公开强调循环利用。”她建议,应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酒店用品,理解其卫生与环保并重的背景;同时酒店也应主动告知,让公众明白“循环利用”并非降低标准,而是绿色转型的一部分。
钟罗建议,监管层面应补齐制度空白,明确哪些客用品可循环使用,哪些必须一次性,并建立透明的消毒检测标准。“酒店方面则需在ESG目标与顾客体验之间找到平衡:既不能以环保之名行节约之实,也不能因过度追求体验造成资源浪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曲筱艺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