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开放程度也进一步加深。
9月26日,央行、证监会和外汇局联手放大招,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人民币债券资产吸引力。
一直以来,央行有序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业务对外开放,2015年起,境外主权类机构、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2025年与香港金管局推出以“债券通”渠道下托管的债券为标的的离岸债券回购业务。
此次,支持可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现券交易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业务,不仅增加了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还稳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通过在岸、离岸市场的协同,中国债市的开放度与透明度正在快速提升,让全球资本“既敢来,也愿留”。
开放型制度升级,中国债市“磁吸力”持续释放
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公告发布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均可参与债券回购业务,包括通过直接入市和“债券通”渠道入市的全部境外机构投资者。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资本市场及证券服务部联席总监徐飞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的扩大开放是加快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的又一重要举措,进一步拓展了人民币债券的应用场景,令中国债券市场的“磁吸力”持续释放。
徐飞指出,回购交易是国际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此次市场开放采用了境外投资者熟悉的交易模式,无缝衔接了境内外市场,为投资者参与回购交易创造了更多便利。
截至今年8月末,共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债总量约4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债券已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债券指数。随着境外机构投资者持债规模不断扩大,开展债券回购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需求持续增加。
徐飞表示,此次债券回购业务的扩大开放可谓正当其时。随着境外投资者所持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人民币债券规模持续增长,境外投资者对于流动性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此次将回购业务扩展至已开展银行间现券交易的“全球通”“债券通”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等所有类型的境外投资者,进一步丰富了他们流动性管理的“工具箱”,不仅有助于减少投资组合波动,还可以拓宽融资渠道,控制资金成本。
市场人士指出,业务领域的放宽为外资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也将进一步吸引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市。同时,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提高及监管政策的透明度提高也增强了投资信心,让外资在投资时更加放心,开放政策的出台一步步扩宽了境外投资者的空间,将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向国际化迈进。
规则对接国际惯例,监管更精细操作更便利
目前,我国质押式债券回购与国际市场债券回购在操作上存在差异,未将质押式回购标的债券从正回购方过户至逆回购方,而是冻结在正回购方。国际市场主流回购模式均采取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的做法,类似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买断式回购。
公告发布后,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将采取国际市场通行做法,实现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同时,为便利已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业务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平稳过渡,此类机构在过渡期内仍可按照原模式开展交易,过渡期为自公告实施之日起12个月。
在风险防范方面,公告指出,国内监管部门对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业务将加强在交易、托管、结算、汇兑等环节的设计,实现资金闭环管理,并通过交易托管数据报告等方式,强化穿透式监管和监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