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成式AI的技术泡沫逐渐消散,中国科技行业正迎来一场“淘金运动”。


9月24日至25日,阿里巴巴与京东在各自的科技大会上接连抛出重磅计划:阿里宣布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与英伟达共建PhysicalAI生态(物理AI),京东则启动万亿AI生态计划及三款C端(消费者端)智能产品。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强烈,受相关消息带动,阿里、京东日内涨幅逾7%。


这两场相隔不到24小时的发布会,不仅标志着中国大厂AI竞争从技术比拼进入应用深水区,更折射出全球AI产业正经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转折期。


双巨头亮剑:巨资投入背后的差异化路径


在杭州云栖大会的舞台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泳铭提出,阿里云未来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够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这是阿里首次提出“超级人工智能(ASI)”三阶段发展论,将当前行业定位为“自主行动”的关键过渡期。为支撑这一愿景,阿里宣布正在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计划,未来进一步追加投资。远期规划显示,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将较2022年增长10倍。与英伟达的合作则聚焦PhysicalAI全链条,覆盖从数据合成、模型训练到仿真测试等核心环节。


在产品发布层面,阿里云首席技术官周靖人宣布了最新的模型进展,一口气推出7款大模型,覆盖语言、视觉、语音、代码等多个方向。


周靖人在采访中表示,大模型的迭代不仅依赖算法突破,更需要系统工程支撑。过去一年阿里频繁发布新模型,这并非个例,而是全球AI行业的普遍现象。“今天的竞争,不仅是比拼几个模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否快速迭代、不断创新,把模型真正做出来。”


京东则试图走出一条“供应链+AI”的路径。


在今年的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许冉提出“万亿AI生态”目标,未来三年通过持续投入带动产业链规模增长。与阿里侧重技术底座不同,京东的布局更贴近消费端:即将上线的“京犀”应用程序定位为“下一代购物超级入口”,整合AI购物、AI试衣等沉浸式体验;“他她它”应用程序打造拟人化智能伙伴,支持跨设备“记忆一致”交互。


而行业首个“附身智能平台”JoyInside2.0已吸引30余家硬件品牌接入,为机器人、智能眼镜等终端提供“大脑”。京东内部数据显示,接入JoyInside(附身智能大模型)的智能硬件平均对话轮次提升超过120%。京东已升级了京东探索研究院,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出任院长,足见其对AI战略的重视程度。


京东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京东AI布局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用技术改变产业”展开,而这一方向的起点,正是源于对供应链各环节效率提升的深层需求。在京东的战略规划中,AI并非孤立的技术概念,而是渗透在零售、物流、健康、工业四大核心场景的“效率引擎”,最终去解决产业实际痛点。


太平洋证券日前发布研报称,北美科技大厂在AI驱动下实现业绩持续高速增长,并保持高额资本开支加大对AI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国内人工智能相关政策陆续出台,预计国内AI应用商业化进度有望提速,AI应用爆发也会带来算力需求的大幅增长。


AI成科技行情“灯塔”


巨头的密集动作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9月24日,阿里巴巴港股股价一路走高,港股和美股均上涨,其中港股日内涨幅超过8%,相关产业链个股亦表现强势。9月25日,京东港股也一度涨逾7%。


这种行情并非偶然,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22日,中证人工智能指数“924”以来上涨了139.51%,在A股众多主题行业指数中表现突出。今年以来,科技股成为A股市场最强主线。


政策层面的利好进一步放大市场预期。就在阿里巴巴、京东发布会期间,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人工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将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纳入重点支持领域。


AI已成为阿里巴巴的新叙事名片。未来三年阿里巴巴超过3800亿元的投入,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


京东的AI布局则围绕“业务场景定义技术方向”展开,重点投向AI技术研发与应用。与此同时,京东自今年6月以来已相继投资智元、帕西尼、众擎等一批机器人企业,在具身智能方向连续落子。


除阿里巴巴、京东外,其他科技大厂亦在AI赛道加速布局。近期字节跳动通过全资收购切入AI医疗健康领域,探索“AI+医疗”的创新模式;百度持续强化文心大模型的行业应用,在智能云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腾讯则聚焦AI+游戏与企业服务,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最近一年,全球AI行业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未来5年全球AI的累计投入将超过4万亿美元,这将加速催生更强大的模型,加速AI应用的渗透。”吴泳铭说道。


产业仍面临多重考验


谈及技术创新的底层考量,何晓冬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AI的价值既要体现在“每个产业环节的效率提升”上,更要探索“定义时代的能力”。


“从合作伙伴与终端用户的感知来看,他们不需要理解背后复杂的技术逻辑,只需体验到‘问题被精准、快速、便捷地解决’——这才是技术转化为合作优势的关键,也是我们始终关注的核心目标。”何晓冬强调,To B(针对企业端)技术落地,始终以市场需求为起点,通过分层赋能让技术“看得见、用得上、有价值”。


尽管AI应用落地进程提速,但产业仍面临多重考验。阿里巴巴预测的10倍能耗增长意味着未来十年数据中心建设面临巨大的能源压力,如何平衡算力扩张与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共同课题。技术层面,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多模态交互的流畅度仍需突破,具身智能要实现真正的“言行一致”,还需跨越语义理解与物理世界交互的鸿沟。


从阿里的ASI布局到京东的万亿生态,中国科技巨头的AI竞赛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比拼,进入“应用定义价值”的新阶段。这场由政策、资本、技术共同驱动的产业变革,不仅将重塑消费、电商、云计算等传统领域,更可能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与就业形态。


正如吴泳铭所言,AI的未来在于解决全球性复杂问题,中国AI产业正站在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跨越的关键节点,万亿市场的淘金盛宴已然开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