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津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津药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年薪最高高管杨晓燕的书面辞职申请。今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65.28%,反垄断罚款超过6900万元,甚至超过了上半年净利润。面对业绩、监管处罚等多重困境,杨晓燕的辞职是否标志着津药药业已启动了管理层调整?
年薪最高高管辞职
公告显示,因工作调整原因,杨晓燕辞去副总经理职务,并将不再担任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
资料显示,杨晓燕出生于1982年,拥有北京交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硕士学位。作为一名“80后”女性高管,她的职业履历涵盖多家知名企业。在加入津药药业前,杨晓燕担任石药集团副总裁职务;2023年9月22日,正式出任津药药业副总经理。
据津药药业2024年年报,杨晓燕年薪达197.6万元,是公司薪酬最高的高管。对比公司整体薪酬情况,津药药业2024年员工人均薪酬为19.91万元,同比增长11.62%。公司管理层薪酬总额为804.12万元,同比上一年增长6.14%。杨晓燕的薪酬远高于公司人均水平,也高于管理层平均薪酬。杨晓燕的离职,或许是津药药业管理层调整的“信号”。
作为一家大型制药企业,津药药业的前身为1939年创建的天津制药厂,于2001年6月18日在上交所上市,主要从事甾体激素类、氨基酸类原料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甾体激素原料药国内销售覆盖近百个城市,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自去年起,津药药业的业绩开始承压。相关年报显示,2024年,津药药业营收32.15亿元,同比减少15.0%。不过,公司净利润为1.33亿元,同比增长14.01%。拆解其财务报表可以发现,销售费用的“断崖式”下降成为支撑利润的关键。2024年,津药药业销售费用同比暴跌45.76%至5.7亿元,其中推广活动费用从2023年的5.42亿元下跌54.23%至2.48亿元,市场策划服务费从2.85亿元降至1.14亿元,下跌60.03%。
进入2025年,公司业绩面临更大挑战。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5.88亿元,同比减少11.81%,归母净利润为4930.42万元,同比减少65.28%。除了核心产品甾体激素、氨基酸类原料药销售受行业竞争加剧和国际市场变化影响收入回落外,其上半年净利润大幅下滑,还与因反垄断事项受罚有关。
今年6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垄断协议案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4年4月对郭相国组织4家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经营者涉嫌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行为立案调查。四家企业将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价格从8000元/公斤推高至1.3万元/公斤,涨幅高达62.5%。四家药企合计罚没3.62亿元,其中,津药药业罚没6919.24万元,占其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51.85%。
多次因垄断行为被罚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津药药业已是近几年来第四次因垄断行为被罚。
2021年4月,津药药业以协议形式对醋酸氟轻松原料药销售市场进行划分,并变更、固定醋酸氟轻松原料药价格,排除限制了醋酸氟轻松原料药销售领域的竞争,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被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罚没4402.26万元。2023年3月,津药药业子公司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金耀,彼时津药药业持有其62%股份)因滥用在中国卡莫司汀注射液市场的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价销售卡莫司汀注射液,被罚2772.13万元。2023年4月,津药药业控股孙公司天津天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医药科技)又因在销售氟尿嘧啶注射液时达成并实施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协议、达成并实施分割销售市场协议,被罚2988.43万元。
而每次被处罚后,津药药业都会表示,将引以为戒,吸取教训,完善合规体系建设,持续守法合规经营,但仅停留在口头承诺,津药药业至今都未详细披露其具体整改措施。
在销售费用压缩空间耗尽后,如何重新找到利润增长点?四次反垄断处罚暴露的合规漏洞,是否会引发监管层进一步调查?公司能否拿出超越“口头承诺”的实质性改革方案,重建市场与投资者信任?若启动管理层调整,后续人选是否会侧重“业绩攻坚”或“合规重建”?6919万元罚款已加剧现金流压力,公司是否有计划通过资产处置、股权融资等方式缓解资金紧张?针对上述问题,9月24日,新京报记者向津药药业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