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末临近,央行时隔八个月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9月22日,央行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3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当日央行还开展了2405亿7天期逆回购。考虑到当日有2800亿逆回购到期,单日净投放规模为2605亿元,为连续第九日净投放。
因国庆假期来临,居民存在取现需求,央行按惯例开启14天期逆回购。自2019年以来,央行均在9月中下旬投放14天期逆回购资金进行对冲。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时表示,央行开展的14天期逆回购,重启时间和操作规模都较近两年同期变化不大,央行操作有助于抑制资金利率潜在的上行势头。预计月底前央行会持续开展14天期逆回购,向市场注入短期流动性;同时在节后利用资金到期实施净回笼,削峰平谷,引导短端流动性持续处于稳定充裕状态。
央行调整14天期逆回购招标方式
9月19日央行宣布,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更好满足不同参与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即日起,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
由于今年国庆假期从10月1日持续到10月8日,7天期逆回购的实际回购期限将超过7天,14天期逆回购操作将有助于央行更好选择回购到期日、避免集中到期。
此外,央行将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进一步明确了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政策基准利率的定位。
在此之前,14天逆回购利率以7天逆回购利率加点进行定价,往往被市场赋予一定的政策属性。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后,不再有统一的中标利率,由机构市场化自主定价,能够更好匹配差异化的资金需求,同时也补齐了由买断式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共同构成的“短-中-长”流动性投放期限序列。
“这一操作机制调整,使得14天期逆回购操作机制与MLF操作机制对齐,定位于数量型调控政策工具,与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机制有别,有助于强化央行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地位。”王青告诉记者。
浙商证券固定收益团队也认为,在价格层面,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新机制将以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起点,“由短及长”传导到长期债券定价,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将存款利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挂钩,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将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5年期LPR、5年期定存、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挂钩,LPR定价机制则参考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各报价行加点幅度。
季度末资金面再迎“考验”
跨季临近,央行公开市场到期额升至2万亿元以上。但市场人士预计,财政存款的下拨能够对流动性形成一定补充,往往集中体现于季末最后几天。在央行投放方面,二季度以来,在税期、政府债集中发行、跨月等节点通常会加码流动性投放,平抑波动。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谭逸鸣团队指出,银行间市场跨季资金面或呈现“稳中有忧”格局,压力整体可控,阶段性波动或将放大。在维持流动性充裕的基调下,央行对流动性调控节奏、时点的把握更趋精准,季末财政支出也有望形成补充,跨季资金面压力整体可控。然而,阶段性波动或将增加,公开市场超2万亿元到期等因素可能形成阶段性扰动,央行短期流动性投放、大行融出意愿或构成资金面稳定运行的关键。
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指出,央行对流动性的态度依然偏呵护,预计央行将继续通过合理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维护跨季及跨假期资金面的平稳运行,跨季资金利率波动大概率不会超出季节性,月末7天期资金利率中枢或在逆回购利率上方约10bp-20bp之间。
王青指出,近期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中长端市场利率有所上行。考虑到现阶段央行致力于维护市场流动性充裕,接下来央行将综合运用买断式逆回购、MLF等政策工具,持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中长端市场利率上行空间有限。9月两次买断式逆回购已增量续作3000亿,预计本月MLF也将延续增量续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