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蓝图添智能引擎,37项重点任务引领能源行业迈向高质量未来。


9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能发科技〔2025〕7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能源领域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绘制了清晰路线图。


这份重磅文件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战略背景:人工智能赋能能源革命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各行各业,能源领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其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至关重要。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能源是创新创业高度活跃的领域,具有数字化基础好、数据质量高、应用场景丰富等比较优势,应走在人工智能应用前列。特别是能源央企积极布局,围绕资源勘探、生产运维、安全监测等环节,已经成功研发应用了电力、油气、煤炭等多个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专业大模型。总的看,我国能源领域已形成了场景覆盖广泛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相比于能源行业的高安全性与强专业性,以及对决策容错率和知识体系完备性的严苛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应用仍然存在着技术可靠性不足、数据基础较为薄弱、电算供需逆向分布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大模型“黑箱”特性导致的可解释性缺陷和潜在幻觉风险,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涉及核电站安全决策、电网实时调度等核心领域尚无法满足行业级可靠性要求。随着越来越多场景融入人工智能应用,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带动能源整体性变革,助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总体目标:分两阶段推进


《实施意见》明确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能源核心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应用更加广泛深入。


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算力电力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效,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业务场景赋能,在电力智能调控、能源资源智能勘探、新能源智能预测等方向取得突破,具身智能、科学智能等在关键场景实现落地应用。


八大场景,37项专项突破


《实施意见》系统部署了人工智能+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八大应用场景,培育壮大能源新产业新模式。纵向上,围绕能源装备制造、能源生产、输运、调度、消费等环节,强化人工智能对能源产供储销的提质增效作用,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


政策聚焦智能化转型需求急迫、数据基础完备、应用价值明确、规模化应用潜力大的方向,以专栏形式明确了37个人工智能+能源的融合应用发展重点任务,涉及百余项场景。其中,油气方向有6个,煤炭、电网、水电、能源新业态方向各5个,火电、新能源方向4个,核电方向3个。


在人工智能+电网方面,文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下的电网安全、新能源消纳、运行效率等要求,部署了多项应用。包括电力供需预测、电网智能诊断分析、规划方案智能生成等电网规划设计应用,推进电网多尺度智能仿真分析,探索人工智能模型在电网智能辅助决策和调度控制方面的应用。


在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方面,文件提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调节资源中的应用。同时还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协同优化调度以及全生命周期安全中的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生产工艺智能寻优。


为能源智能化发展指明了路径


《实施意见》聚焦能源领域数据孤岛化、算力碎片化、算法黑盒化、算力高耗能等技术瓶颈,围绕数据、算力、算法,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基础支撑体系,提出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应用的三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方向。


一是夯实数据基础,加快形成能源领域高质量数据集;二是强化算力支撑,构建算力、电力深度融合的算电协同发展机制;三是提升模型基础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软件深度融合。


能源领域智能化转型,需要上下协同发力,部门协调配合。国家能源局将综合考虑煤电油气各行业应用潜力、成熟度、带动作用等因素,遴选一批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应用高价值场景,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建设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将探索建设行业级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平台,有效协同企业自主研发的大模型,解决大模型“重复造轮子”问题,避免先进算力和能源资源被过度消耗。


文件为能源智能化发展指明了路径。


到2027年,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有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培育一批能源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发创新平台,制定完善百项技术标准,培养一批能源与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


到2030年,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能源相关研发创新平台和复合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持续引导“人工智能+”能源高效、健康、有序创新,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与能源的深度融合,正悄然改变传统能源格局,一场智能时代的能源革命已经拉开帷幕。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